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08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疾風勁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上》:「天地定位,君臣之義以彰;卑高既陳,人倫之道斯著。是用篤厚風俗,化成天下。雖復時經治亂,主或昏明,疾風勁草,芬芳無絕,剖心焚體,赴蹈如歸。」
瞠目結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立名者多。禹死之後,日日以衰。及京兆尹1>王章2>坐言事誅滅,智者結舌,邪偽並興,外戚3>顓命4>,君臣隔塞,至絕繼嗣5>,女宮作亂6>。此行事之敗,誠可畏而悲也。 〔注解〕 (1) 京兆尹:漢代轄治京兆地區的行政長官,職權與俸祿與郡守相當。後亦借指京師地區的行政長官。 (2) 王章:?∼西元前24,西漢人,字仲卿。以文學為官,稍遷至諫大夫,敢直言,後遷司隸校尉,官至京兆尹,被帝舅王鳳所陷,下獄死。 (3) 外戚:帝王的母黨和妻黨。 (4) 顓命:指不奉上命而自由行事。顓,音ㄓㄨㄢ,專、擅,通「專」。 (5) 繼嗣:繼承之人。嗣,音ㄙˋ,繼續、承繼。 (6) 女宮作亂:因犯罪或被牽...
寡廉鮮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鮮廉寡恥注音︰ㄒ|ㄢˇ ㄌ|ㄢˊ ㄍㄨㄚˇ ㄔˇ漢語拼音︰xiǎn lián guǎ chǐ釋義︰鮮,少。「鮮廉寡恥」即「寡廉鮮恥」。見「寡廉鮮恥」條。 01.宋.李綱〈建炎進退志總敘上之上〉:「自崇觀以來,朝廷不復敦尚名節,故士大夫鮮廉寡恥,不知君臣之義。」 02.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三.辯士傳序》:「及至列國之際,強弱之相形,眾寡之相傾,一時鮮廉寡恥之徒往來乎其間,搖吻鼓舌,劫之以勢,誘之以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違逆、不順。《韓非子.難言》:「且至言忤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聽。」《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故至亂之化,君臣相賊,長少相殺,父子相忍,弟兄相誣,知交相倒。」
得隴望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城餐糗糒,恚憤腹脹而死。囂負隴城之固,納王元之說,雖遣子春卿入質,猶持兩端,光武于是稍黜其禮,正君臣之義。 〔注解〕 (1) 蜀虜:指公孫述。公孫述,字子陽,東漢茂陵人。王莽時自立為蜀王,建都成都,遂又稱天子,盡有益州地,甲兵數十萬,後被東漢大將吳漢所敗,被刺死。虜,對敵人輕蔑的稱呼。 (2) 隴:今甘肅省的簡稱。古稱「隴西」,或簡稱「隴」,因地有隴山而得名。〔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一七.馮岑賈列傳.岑彭》
赴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表佔領了荊州,有一次他派部下韓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虛實。韓嵩對劉表說:「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他一定會堅守節操,為達使命而不顧艱難危險。這裡的「赴湯蹈火」,意思同樣是奮不顧身,不避艱險,與〈鼂錯傳〉中的「赴湯火」並無差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偷。《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龍虎君臣會》:「這郭大郎因在東京不如意,曾撲了潘八娘子釵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莊嚴、恭謹。通「肅」。《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三國魏.何晏.集解:「鄭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一成不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王制》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以盡之。疑獄,汜與眾共之,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成獄辭,史以獄成告於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獄之成告於王;王命三公參聽之,三公以獄之成告於王。王三又1>, 然後制刑。凡作刑罰,輕無赦2>。刑者,侀3>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注解〕 (1) 三又:「又」通「宥」,「三又」即「三宥」。有三件事情可以寬免其罪,一曰不識,二曰過失,三曰遺忘。 (2) 輕無赦:觸犯刑罰,雖屬較輕者亦不能赦免。 (3) 侀:音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