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怨自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朱子語類.卷一三五.歷代二》:「君臣之變,不可不講。且如霍光廢昌邑,正與伊尹同。然尹能使太甲『自怨自艾』,而卒復辟。」
狡兔三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6>,孟嘗君固辭不往也。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賫7>黃金千斤,文車8>二駟,服劍9>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10>,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注解〕 (1) 孟嘗君:戰國時齊之公族,姓田氏,名文;相齊,封於薛,孟嘗君為其稱號;好養賢士,食客數千人。 (2) 顧:回首、回頭看。 (3) 市:買。 (4) 高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興起、興盛。《後漢書.卷六九.竇武傳》:「是以君臣並熙,名奮百世。」晉.盧諶〈贈劉琨詩〉:「濬哲惟皇,紹熙有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告誡。[例]申敕、君臣相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還原,再回到原來的樣子。如:「恢復」、「康復」、「回復」、「收復」。《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三去相,三復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
當仁不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仁不讓」是指面臨仁義之事而不謙讓。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大意是說:遇到有關仁義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即使面對自己的老師,也不必謙讓。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仁」的重要呢?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所以「當仁」的事情,當然「不必謙讓」,反而要爭先去做。後來「當仁不讓」演變為成語,用來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
戰戰兢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西遊記》第二九回:「嚇得那兩班文武,戰戰兢兢;一國君臣,呆呆掙掙。」
披荊斬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謹敕,遂自終始。見所示臣章,戰慄怖懼。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緣自陳。」詔報曰:「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六年春,異1>朝京師。引見,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2>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4>。」既罷,使中黃門賜以珍寶、衣服、錢帛。詔曰:「倉卒無蔞亭豆粥,虖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異稽首謝曰:「臣聞管仲謂桓公曰:『願君無忘射鉤,臣無忘檻車。』齊國賴之。臣今亦願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注解〕 (1) 異:馮異(?∼西元34),字公孫,漢潁川人。西漢末為王莽拒漢,後歸光武為主簿,助其平定天下有功,拜為孟津將軍,封陽夏侯。為人謙遜,每諸將論功時,...
義正辭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繹史.卷八六.孔子類記四.終記》:「定公十年,及齊平,公會齊侯于夾谷,……乃齊復懷詐,孔子歷階以卻之,義正辭嚴,寓折衝於樽俎,罷會歸田,齊之君臣,固心服焉,文事武備之說,猶其後矣。」
休戚與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張烈《讀易日鈔.卷四.蹇卦》:「柔順中正,有精忠盡節之心也。正應在上,方陷險中,君臣之義,休戚與共,故涉危冒險,蹇而又蹇,以求濟之,而非以其身之故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