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5.28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臨深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行事十分小心謹慎。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九八.雲林右英夫人噯楊真人許長史詩二十六首.序》:「如潛有所得,專如臨深谷,戰如履薄冰,此得道之門耳。」也作「如臨深淵」、「如臨淵谷」。
游刃餘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的「無厚之刃」。文章中,莊子用「遊刃必有餘地」來形容庖丁運使無厚之刃的自由揮灑,比喻處理世事,已臻得道的境界,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遊刃有餘」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做事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
抽胎換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脫胎換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脫胎換骨」是道家修煉之法。在道家修練中,「脫胎」指修道成仙,脫去凡胎;「換骨」指換去俗骨而成仙骨。唐.呂巖〈寄白龍洞劉道人〉詩有:「十月脫胎吞入口,忽覺凡身已有靈」兩句。呂巖就是呂洞賓。詩的大意是說要得道成仙,不必向山中尋長生不死藥,只要就鼎煉金丹。經過十月精煉,玄珠已成丹,服用之後,漸脫凡身,轉成仙胎。呂巖另有七言〈送鍾離離雲房赴天池會〉詩,中有「先生去後身須老,乞與貧儒換骨丹」兩句,意思是說鍾離此去得道上天壇(指天池會),我自己則會逐漸老去,是否可請鍾離道人賜下金丹,好讓自己也能換骨得道。這是「脫胎換骨」的本義。後來引申,凡是人的身心、詩文等,...
心平氣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心平氣和」。見「心平氣和」條。01.三國魏.阮籍〈樂論〉:「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樂使人無欲,心平氣定,不以肉為滋味也。」02.《朱子語類.卷一一.學五.讀書法下》:「讀書閑暇,且靜坐,教他心平氣定,見得道理漸次分曉。」 
神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神仙。泛指修鍊得道的人。《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三國演義》第七八回:「此樹已數百年矣,常有神人居其上,恐未可伐。」
脫胎換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脫胎換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脫胎換骨」是道家修煉之法。在道家修練中,「脫胎」指修道成仙,脫去凡胎;「換骨」指換去俗骨而成仙骨。唐.呂巖〈寄白龍洞劉道人〉詩有:「十月脫胎吞入口,忽覺凡身已有靈」兩句。呂巖就是呂洞賓。詩的大意是說要得道成仙,不必向山中尋長生不死藥,只要就鼎煉金丹。經過十月精煉,玄珠已成丹,服用之後,漸脫凡身,轉成仙胎。呂巖另有七言〈送鍾離離雲房赴天池會〉詩,中有「先生去後身須老,乞與貧儒換骨丹」兩句,意思是說鍾離此去得道上天壇(指天池會),我自己則會逐漸老去,是否可請鍾離道人賜下金丹,好讓自己也能換骨得道。這是「脫胎換骨」的本義。後來引申,凡是人的身心、詩文等,...
返老歸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記載了一個關於「返老還童」的故事。淮南王劉安是漢朝的貴族,他雖然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仍想要長生不老,得道成仙。有一天,有八個老人前來拜訪他,說自己是仙人。劉安見他們老態龍鍾的,心想仙人不是都應該長生不老,青春永駐嗎?於是認為他們在騙人,就叫守門人打發他們離開。老人們就說:「你既然嫌我們老,那我們就變得年輕一點吧!」於是一個轉身,這八個老人就變成八個童子了。
隨寓隨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德孚聽了笑著回答:「我是把忠信孝友這樣的禮法看成浩渺煙波,把安身之處當成承載我的舟船。從前馮夷得道而能悠遊大川,漁夫語畢便順著蘆葦離開,我想也是如此罷了!」德孚話中用了《莊子》中的兩個典故,馮夷和漁夫都是得道高人,由於掌握了自然之道的本體,所以能安於所處的境遇,無入而不自得。德孚以此喻己,說明自己的行為並無矛盾,反而是反樸歸真,以本真去應和環境的變化,再順勢表現在行為上,所以無法以一般「隱」與「不隱」的形式來作判斷。也正因為他了解順道而行的哲學,所以才能「隨所寓而安之為舟舫」,即使在充滿人為虛文的世界裡,亦悠游無所累。後來「隨遇而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能安於所處的環境,後...
虛往實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莊子.德充符》:「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指虛心往學,得道而返。《魏書.卷九○.逸士傳.眭夸等傳.史臣曰》:「或隱不違親,貞不絕俗;或不教而勸,虛往實歸。非有自然純德,其孰能至於此哉?」《南史.卷五九.任昉傳》:「昉樂人之樂,憂人之憂,虛往實歸,忘貧去吝,行可以厲風俗,義可以厚人倫。」
一念之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念之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念」,是指心中的念頭。「一念之差」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念頭的差錯。在宋朝蘇軾的〈次韻致政張朝奉仍招晚飲〉詩中即可看到「一念差」的用法:「我本三生人,疇昔一念差。前生或草聖,習氣餘驚蛇。」意思是說他三生都是人,因一念之差,未能得道。前輩子或許是張旭,所以書法還留點放縱的習氣。後來「一念之差」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一個念頭的差錯。如宋.陸游〈丈人觀〉詩:「我亦宿誦五千文,一念之差隨世紛。」又如《警世通言.卷三五.況太守斷死孩兒》:「這般會合,那些個男歡女愛,是偶然一念之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