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念之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念」,是指心中的念頭。「一念之差」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念頭的差錯。在宋朝蘇軾的〈次韻致政張朝奉仍招晚飲〉詩中即可看到「一念差」的用法:「我本三生人,疇昔一念差。前生或草聖,習氣餘驚蛇。」意思是說他三生都是人,因一念之差,未能得道。前輩子或許是張旭,所以書法還留點放縱的習氣。後來「一念之差」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一個念頭的差錯。如宋.陸游〈丈人觀〉詩:「我亦宿誦五千文,一念之差隨世紛。」又如《警世通言.卷三五.況太守斷死孩兒》:「這般會合,那些個男歡女愛,是偶然一念之差。」
奪胎換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脫胎換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脫胎換骨」是道家修煉之法。在道家修練中,「脫胎」指修道成仙,脫去凡胎;「換骨」指換去俗骨而成仙骨。唐.呂巖〈寄白龍洞劉道人〉詩有:「十月脫胎吞入口,忽覺凡身已有靈」兩句。呂巖就是呂洞賓。詩的大意是說要得道成仙,不必向山中尋長生不死藥,只要就鼎煉金丹。經過十月精煉,玄珠已成丹,服用之後,漸脫凡身,轉成仙胎。呂巖另有七言〈送鍾離離雲房赴天池會〉詩,中有「先生去後身須老,乞與貧儒換骨丹」兩句,意思是說鍾離此去得道上天壇(指天池會),我自己則會逐漸老去,是否可請鍾離道人賜下金丹,好讓自己也能換骨得道。這是「脫胎換骨」的本義。後來引申,凡是人的身心、詩文等,...
改頭換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平妖傳》第六回:「若得道之後,可往東京度取卿女,雖然改頭換面,卿亦自能認也。」
洞天福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天,道教中稱神仙統治之處。福地,道教中稱真人統治與得道之所。「洞天福地」即指神仙居住或修道的地方。語本唐.李冲昭《南嶽小錄.敘嶽》。後亦用「洞天福地」形容環境極為優美舒適的名山勝境。
反老還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記載了一個關於「返老還童」的故事。淮南王劉安是漢朝的貴族,他雖然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仍想要長生不老,得道成仙。有一天,有八個老人前來拜訪他,說自己是仙人。劉安見他們老態龍鍾的,心想仙人不是都應該長生不老,青春永駐嗎?於是認為他們在騙人,就叫守門人打發他們離開。老人們就說:「你既然嫌我們老,那我們就變得年輕一點吧!」於是一個轉身,這八個老人就變成八個童子了。
真人不露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真得道的人不輕易現出本相。比喻有真本領和才能的人不輕易顯露其才華。《紅樓夢》第一一七回:「自古說:『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也不可當面錯過。我且應了他謝銀,並探探他的口氣。」《鏡花緣》第四四回:「他說他是『百花友人』,若以『友人』二字而論,他非『百花』可想而知,俗語說的:『真人不露相』,我且用話探他一探。」
超凡入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超脫塵世,得道成仙。《鏡花緣》第四五回:「孽龍業已覓了仙草,百花服過,不獨起死回生,並可超凡入聖。」
賴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無恥耍賴。指不負責任的作風和行為。《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員外就起個賴皮心,只做不省得道:『甚麼恩養錢?隨他與我些罷。』」
流水行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為其守寡,沒想到莊妻受不了引誘,在被揭穿後羞愧上吊自殺,莊子則在妻子死後敲瓦盆而歌,之後摔碎瓦盆,得道成仙的故事。而典源節錄的是故事開頭,內容是:莊子時常夢見自己化身為蝴蝶,他將這件事告訴他的老師──老子,老子點出這是因為他前世是隻成精的蝴蝶的緣故,莊子頓時醒悟,從此看開世間人事的興衰、窮通,像飄動的浮雲,流動的水一樣無足輕重,不再被世俗牽累。後來「行雲流水」被用來比喻平淡自然的事物。
福地洞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福地》:「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2) 青玉壇:道教中所謂七十二福地之一,為真人修行得道之所。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二七.七十二福地》:「在南嶽祝融峰西,青烏公治之。」 (3) 洞靈源:道教中所謂七十二福地之一,為真人修行得道之所。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二七.七十二福地》:「在南嶽招仙觀觀西,鄧先生所隱地也。」 (4) 光天壇:道教中所謂七十二福地之一,為真人修行得道之所。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二七.七十二福地》:「在衡嶽西源頭,鳳真人所治之處。」 (5) 悉:都、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