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2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商鞅變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府為奴隸。 二十等爵制商鞅改變封建制度的爵制,將它分為二十級,人民依據軍功獲爵,前四級可以由各人在戰場上得表現而獲得。爵級越高,取得越難,不是軍將,很難取得五級上的爵位。因此,絕大多數的有爵者都集中在第一級至第四級間,構成了秦國社會的中堅。爵可以用於抵罪,甚至可以免除近親的刑罰。有爵位者才有當官的資格,爵級不同,田宅、奴僕、衣服也因之不同。秦爵出於軍功,善戰者重賞,怯戰者重罰,於是將秦人剽悍作風從私鬥移於公戰,秦軍變成為無堅不摧的百勝雄師。 廢除井田制度商鞅下令剷除井田制度中的阡陌封疆,再擴大畝的面積,授田予民,以鼓勵...
均田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冬季練武,主要任務是到京師擔任宿衛,或去防地住戍,或出征打仗。府兵本身經濟條件較佳,武器裝備精良,在戰場上可以發揮強大的戰鬥力,是唐朝初期征戰各方,武功顯赫的主要原因。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均田制英文關鍵字: equal-field system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109-110。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沙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戰場。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高適〈燕歌行〉:「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拋戈棄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場上打了敗戰。《隋唐演義》第五三回:「便傳主將已沒,情願投降。部下聽得,一齊拋戈棄甲跪倒。」也作「拋戈卸甲」。
明槍暗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公開或暗中的種種攻擊。如:「商場如戰場般,明槍暗箭,各種手法實在防不勝防。」
手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柏林舉行,十一人制手球被列為正式競賽項目。之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中歐之德國、波蘭等淪為歐洲主要戰場,手球運動之推展受戰爭影響而告中斷,戰後十一人制手球亦告式微。1946年,丹麥、瑞典等國家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聯合組成國際手球聯盟(International Handball Federation 簡稱IHF),積極推展七人制手球運動;由於活動場地較小,比賽更具速度,且經常出現美妙的射門動作,易於吸引球員的熱烈參與以及觀眾的濃厚興趣,乃使各國競相提倡,原先大力推展十一人制手球運動的中歐各國亦改而致力於七人制手球運動的推...
鐘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用於軍事的鐘和鼓,是戰場上的指揮器材。宋.蘇軾〈教戰守策〉:「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
高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高適一直到五十歲時才開始他的文學創作,他的作品描寫了西塞的生活:戰場上的景象、士兵的生活和當地百姓少婦的情懷。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1. 開元二十年前,謀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詩歌創作開始時期;2. 開元二十年至天寶八載,首次出塞,浪遊無成,為創作極盛時期;3. 天寶八載至十四載,側身下僚,從戎入幕,...
迷離撲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撲朔迷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古樂府詩裡有一首〈木蘭詩〉,敘述一位女子代父從軍的故事。這個名叫木蘭的女孩子,有天在織布時,突然停下來嘆氣,煩惱著日前朝廷下了徵召令,要召她父親上戰場。木蘭覺得父親年事已高,可能無法承受戰地生活,而家裡也沒有哥哥可以代父親上戰場。於是,孝順的木蘭決定自己女扮男裝,代父親去從軍。在軍中,木蘭憑著堅忍不拔的精神,過了十二年都沒被發現是女兒身,還建立了不少功績。凱旋歸來後,她婉拒了君王賞賜的官位,只要求能回鄉過原本的生活。木蘭回到故鄉後,家人非常高興地迎接她。她回到房間,脫下軍裝,換回女兒裝,出來與同袍見面,大家都驚訝得不得了,這個在軍中一同出生入死的戰友...
比比皆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比比皆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