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39 ms
共 2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半信半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將信將疑」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弔古戰場文〉是唐代文學家李華憑弔古戰場所寫,描寫古戰場的悲涼景象,遙想當年戰事的慘烈以及人民因戰爭所受到的苦難。所描述的雖是古代戰事,其實是以古鑑今,因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之問。最後寫到戰士家屬的悲哀,他們對戰場上的子弟是生是死茫然不知,對任何傳來消息也是將信將疑,不辨真偽。「將信將疑」這個成語出在此處,與「半信半疑」、「半疑半信」義同,可以通用,如《紅樓夢》第一○一回:「大了道:『奶奶大喜!這一籤巧得很。……』一面說,一面抄了個籤經交與丫頭。鳳姐也半信半疑的。」
|
四分五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計防守邊塞堡壘的人不下於十萬。剩下可以和敵人對壘,保護國家安全的部隊就不多了。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個戰場。假使魏國向南與楚國友善而不和齊國友善,那麼齊國就會攻打魏國的東面;向東與齊國友善而不和趙國友善,那麼趙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北面;與韓國不合,那麼韓國就會攻打魏國的西面;不親附楚國,那麼楚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南面;這就是所謂的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啊!」張儀以告訴魏王,魏國正處於四方受敵的情勢,國土容易被分解割裂,遊說魏背棄合縱,加入連橫以事秦。後來「四分五裂」被用來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團結。
|
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箭頭。唐.李華〈弔古戰場文〉:「利鏃穿骨,驚沙入面。」《新唐書.卷二一九.北狄傳.黑水靺鞨傳》:「其矢石鏃,長二寸,蓋楛砮遺法。」
|
甲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鎧甲和頭盔。古代軍士作戰時穿戴護身的軍服。[例]望著博物館展示的件件甲冑,彷彿穿越時空,置身數千年前的古戰場。
|
糾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糾纏紛亂。《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交錯糾紛兮,上干青雲。」唐.李華〈弔古戰場文〉:「河水縈帶,群山糾紛。」
|
血流漂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杵,木棒。血流漂杵指殺人很多,所流的血足以浮起木杵。形容戰場上殺戮的慘酷。《書經.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
|
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珠。如:「瞳孔」、「瞳仁」。《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唐.李白〈登廣武古戰場懷古〉詩:「項王氣蓋世,紫電明雙瞳。」
|
斬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戰場上斬殺,俘獲敵人的所得。後引申作一切收穫而言。《三國志.卷九.魏書.曹仁傳》:「太祖之破袁術,仁所斬獲頗多。」《水滸傳》第一○六回:「林冲、花榮驅兵助戰,殺得賊兵星落雲散,七斷八續,斬獲甚多。」
|
勝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在戰場或競爭中打敗對方。如:「勝利凱旋」。
|
馬革裹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馬革裹屍」之典源,提供參考。 #《東觀漢記.卷一二.馬援列傳》援振旅京師,賜車一乘。援曰:「方今匈奴1>、烏桓2>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3>,以馬革裹尸4>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注解〕
(1) 匈奴:秦漢時北方的游牧民族。
(2) 烏桓:古代民族之一。本屬東胡,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眾退保烏桓山(今熱河省境內),因以為號。漢獻帝建安年間,徙居內地,與漢人融化。或作「烏丸」。
(3) 邊野:邊遠的地方,指戰場。
(4) 尸:死人的軀體。「尸」同「屍」。〔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