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戰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戰場上為鼓舞士氣及發動攻擊所擊的鼓。[例]邊陲響起陣陣的戰鼓聲,一場激烈的戰爭即將展開。
不時之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時之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時之需」原作「不時之須」,見於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後赤壁賦〉。北宋神宗朝,蘇軾遭人誣陷獲罪,被貶謫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在此期間,蘇軾常四處遊覽,曾兩次遊於城外的赤壁磯,並將此地喻為三國古戰場赤壁,借以興發思古之悠情,寫下傳頌千古的〈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前赤壁賦〉寫於秋季,文中借肅颯之景抒發撫今追昔的感慨;〈後赤壁賦〉作於冬季,文中則借滄桑景物抒發胸中悲涼之意。「不時之須」一語即見於〈後赤壁賦〉,文中描述:蘇軾與兩位好友在夜間漫步,舉頭見到月色美好,於是起了酒興。其中一位友人正巧有尾鮮魚可以下酒,蘇軾便興沖沖地回家向妻子要酒,他的妻子說...
張愛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濃台。[編輯] 1955年以後1957年,張愛玲開始為香港電影業鉅子陸運濤的電影懋業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等劇本,直到1964年陸運濤飛機失事身亡。張愛玲的作品《怨女》、《流言》、《半生緣》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於1960、70年代先後由臺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且於1980年代暢銷海內外。張愛玲小說風格對台灣戰後文壇的小說流派影響深遠。電影劇本有由陳燕燕主演的《不了情》和《太太萬歲》。1967年,改編短篇小說《金鎖記》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1968年,《十八春》的內容經過修改以後重新定名為《半生緣》,在《皇冠》雜...
疆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當作疆埸,俗誤作疆場。指戰場。元.宮大用《七里灘》第一折:「自開基起運,立國安邦,坐籌幃幄,竭力疆場。」《三國演義》第五三回:「即使斬將搴旗,威振疆場,亦偏將之任,非主公所宜也。」也作「疆埸」。
疑信參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將信將疑」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弔古戰場文〉是唐代文學家李華憑弔古戰場所寫,描寫古戰場的悲涼景象,遙想當年戰事的慘烈以及人民因戰爭所受到的苦難。所描述的雖是古代戰事,其實是以古鑑今,因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之問。最後寫到戰士家屬的悲哀,他們對戰場上的子弟是生是死茫然不知,對任何傳來消息也是將信將疑,不辨真偽。「將信將疑」這個成語出在此處,與「半信半疑」、「半疑半信」義同,可以通用,如《紅樓夢》第一○一回:「大了道:『奶奶大喜!這一籤巧得很。……』一面說,一面抄了個籤經交與丫頭。鳳姐也半信半疑的。」
折戟沉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斷折的戟沉埋在沙裡。形容慘烈戰鬥之後的戰場遺跡。唐.杜牧〈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明.陸世廉《西臺記》第一齣:「今日呵!折戟沉沙,還將認取前朝。」
駭浪驚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驚濤駭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驚濤駭浪」原作「驚波駭浪」,出自於三國魏時王粲的〈浮淮賦〉。〈浮淮賦〉內容主要描述軍隊出征的壯盛場景,其中「凌驚波以高鶩,馳駭浪而赴質」二句的意思是說:出征的戰船,凌駕於高起的浪頭上,奔馳於洶湧的波濤中,勇往直前地奔赴戰場。句中的「驚波」與「駭浪」,就是指極為凶猛激烈的波浪。後來「驚濤駭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猛烈的波浪,如宋.陸游〈長風沙〉詩:「江水六月無津涯,驚濤駭浪高吹花。」此外,亦可引申用來比喻險惡的環境,如:「老王的閱歷豐富,不知經歷多少驚濤駭浪。」
血雨腥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殺戮的慘酷。如:「經過一番激戰,戰場上屍骸相枕,一片血雨腥風。」也作「血浪腥風」、「腥風血雨」。
熊心豹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膽量極大。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三折:「我有熊心豹膽,怎敢掩藏著趙氏孤兒?」《孤本元明雜劇.五馬破曹.第二折》:「都是些熊心豹膽能征將,怕甚麼虎窟龍潭惡戰場,都則要展土開彊。」
第二次世界大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攻擊波蘭,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投降之世界大戰。由中、美、英、法、蘇等國,抵抗德、義、日等軸心國的侵略;戰場包括歐、亞、非、澳四大洲;方式為陸海空之立體戰。主要過程:一、自開戰至一九四○年為德國席捲歐洲期。二、一九四一年德軍向蘇聯進軍,同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與歐洲戰場合成世界性之全面戰爭。三、一九四三年義大利首宣告投降。四、一九四五年德國不支東西戰線的攻擊而潰敗,於五月七日簽降。五、日軍因硫磺島之役失利,美國於長崎、廣島投下原子彈及蘇俄的宣戰而於同年八月十日宣告戰敗投降,至九月二日正式簽字。前後歷時七年,人口及物質的損失較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為慘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