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唇亡齒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年大一歲了。”虞國國君為了貪圖眼前的一點小利,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結果招致亡國的巨大災難,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是值得後人深思的。晉侯再次向虞國借道去征伐虢國,宮之奇進諫說:“虢國,處在虞國的外面。虢國如果滅亡了,虞國必然跟著滅亡。有言﹕輔車(頰骨與牙床)相依,唇亡齒寒,所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之間的相依關係。”結果虞國國君沒有聽從勸告,晉國在滅了虢國後,順便也滅了虞國。沒有嘴唇,牙齒就會受冷。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解釋唇齒共依存,關係密切,故引申國與國之間在地緣或利害一致,喪其一則另一亦受大害,甚至滅亡。比喻雙方關係...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轉注假借其中像形、指事是「造字法」,會意、形聲是「組字法」,轉注、假借是「用字法」。目錄1 六書的歷史2 六種構造條例解說2.1 像形2.2 指事2.3 形聲2.4 會意2.5 轉注2.5.1 「形轉說」2.5.2 「義轉說」2.5.3 「音轉說」2.5.4 「與轉注有關的兩個問題」2.6 假借3 六書的運用4 六書的現代意義5 「六書」不足之處6 資料來源7 相關教學資源 六書的歷史「六書」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由此可知六書學...
諱莫如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嗣君,致使魯國動盪不安,後因而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之語,比喻首惡不除,則禍亂不能平息。孔子將這段歷史寫入《春秋》中,但對於慶父出奔,只寫了一句:「公子慶父如齊。」「如」是去之意,也就是對這段歷史,孔子只說慶父去了莒國,但實際上慶父是逃往莒國的,為什麼用「如」字而不用表示「逃」的「奔」字呢?《穀梁傳》說:「諱莫如深,深則隱,茍有所見,莫如深也。」意思是孔子認為這段歷史是魯國的重大醜聞,沒有什麼事情比這更需要避諱的了。這樣的解釋,充分表達出孔子用沉重悲痛的心看待這場國家悲劇。後來「諱莫如深」被用來比喻將事情隱瞞得非常嚴密,不為外人所知,而不專指國家大事。
抱薪救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伯益之後於秦。地約在今甘肅省天水縣。後於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圖強。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參考資料〕 《淮南子.主術訓》夫水濁則魚噞,政苛則民亂,故夫養虎豹犀象者,為之圈檻,供其嗜欲,適其饑飽,違其怒恚,然而不能終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是以上多故則下多詐,上多事則下多態,上煩擾則下不定,上多求則下交爭。不直之於本而事之於末,譬猶揚堁而弭塵,抱薪以救火也。另可參考:《史記.卷四四.魏世家》
興師問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殺。此次戰役,讓爨族的各部元氣大傷,從此分崩離析,積弱不振。唐代樊綽的《蠻書》為雲南史籍,記載了此段歷史,對於阿姹母子求蒙歸義起兵代為征討崇道一事寫到:「阿姹又訴於歸義,興師問罪。」這裡的「興師問罪」就是指發動軍隊前去討伐有罪者。今日則多用來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狀,嚴加譴責。
以蠡測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策離間六國。昭襄王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二二一年)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4) 李斯:?∼西元前208,字通古,楚國上蔡人。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後受秦始皇重用,入秦為相。秦統一天下後,主張廢封建,定郡縣,行禁書令,統一文字。後為趙高所害,腰斬於咸陽市。 (5) 酈食其:號廣野君,生卒年不詳。陳留高陽人,秦末辯士。曾謁劉邦,說陳留,又說齊,下七十餘城。及韓信襲齊,齊以為受騙,遂烹食其。食其,音|ˋ ㄐ|。 (6) 齊: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位於今山東省一帶。傳至戰國時,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7) 以筦闚天:透過管子看天。筦,...
以貌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典故3 歷史4 解釋5 詞意6 例句7 資料來源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典故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台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
回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顧、回到早先。[例]讓我們回溯民初的歷史,體會先烈奮鬥的艱苦歷程。
台灣史前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台灣史前文化2 舊石器時代(晚期)3 新石器時代4 金屬器時代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台灣史前文化依據文字的有無,可分為「史前時代」與「歷史時代」。人類尚未出現文字,未有文字記載的時期,稱為史前時代;有了文字以後的時期,則稱為歷史時代。而台灣的史前時代,依照使用的工具不同,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晚期)時期:距今五萬年前至一萬年。代表文化:長濱文化特色:當時的人們使用以敲擊、打製而成的石器,已知用...
十三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模板:儒學經書在南宋後通常包括十三部儒家著作,稱為十三經。分別是《詩經》、《尚書 (經)|尚書》、《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周禮》、《儀禮》、《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經是從先秦到南宋,經書逐漸增刪的結果,歷代研究十三經的學問稱為經學。目錄1 歷史1.1 “經”1.2 從先秦六經到南宋十三經1.3 影響較小的分類2 十三經簡介2.1 詩經2.2 尚書2.3 禮記2.4 易經2.5 周禮2.6 儀禮2.7 春秋左傳2.8 春秋公羊傳2.9 春秋穀梁傳2.10 論語2.11 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