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50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鏡高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錢謙益〈致龔芝麓書〉其二:「鈞當國,正須料理人才,牛溲馬渤亦是藥籠中物,況有法眼天眼,明鏡高懸,則弟之片言,或亦可備下體之采耳。」
倒屣相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倒屣相迎」條。 01.宋.李劉《梅亭先生四六標準.卷三二.州官.同權僉判李司法》:「某強顏障,束手面□,倒屐相迎,何幸一賢之入幕;同舟共濟,庶無百姓之填溝。」 參考詞語︰倒屣而迎注音︰ㄉㄠˋ ㄒ|ˇ ㄦˊ |ㄥˊ漢語拼音︰dào xǐ ér yíng釋義︰即「倒屣相迎」。見「倒屣相迎」條。 01.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唐進士曹唐《遊仙詩》,才情縹緲。岳陽李遠員外,每吟其詩而思其人。一日,曹往謁之,李倒屣而迎。」 02.《市聲.第三三回》:「這樣的粗人,肚裡哪有什麼道理?料想談不合式的。我倒為他起了個早,倒屣而迎,真不上算。」
浮生若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意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太白全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2.語意人生好像短暫的夢幻 3.故事內容天地是萬事萬物的旅舍,光陰是古往今來的過客。而人生浮...
捫心自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著良心自我反省。[例]凡事捫心自問,自然減少怨悔。
移風易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嚴君味道,易俗移風。」 02.《清史稿.卷二九一.劉師恕列傳》:「爾等不能端本澂源,躬先表率,而望鐸司教之官,家喻戶曉,易俗移風,所謂逐末而忘其本也。」 參考詞語︰移風革俗注音︰|ˊ ㄈㄥ ㄍㄜˊ ㄙㄨˊ漢語拼音︰yí fēng gé sú釋義︰即「移風易俗」。見「移風易俗」條。 01.《魏書.卷五四.高閭列傳》:「功冠前王,德侔往聖。移風革俗,天保載定。」 02.唐.白居易〈策林四.禁厚葬〉:「故威行於下,則壞法犯貴之風移矣;禮適其中,則破產傷生之俗革矣。移風革俗,其在茲乎!」 參考詞語︰移風改俗注音︰|ˊ ㄈㄥ ㄍㄞˇ ㄙㄨˊ漢語拼音︰yí fēng gǎi sú釋義︰即「移風易俗...
大義滅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義,斷絕父子的私情。後泛指為維護正義,不顧惜親屬間的私情。 相似詞 不徇私情、大公無私、天公地道、公辦事、六親不認 相反詞 徇私枉法、徇私舞弊 例句 這位警察局長親自把搶劫銀行的兒子逮捕到案,真是大義滅親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平正。[例]公平、公正、公處理
分崩離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在〈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
引經據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官場現形記》第三六回:「終究唐二亂子性忠厚,被查三蛋引經據典,一駁便已無話可說。」
見義勇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且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說,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綜上所述,可知一個君子如果見到正道所當行之事,必然會勇敢地去做,要是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稱為勇敢,只是一個怯懦的人。後來「見義勇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