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5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見義勇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且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說,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綜上所述,可知一個君子如果見到正道所當行之事,必然會勇敢地去做,要是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稱為勇敢,只是一個怯懦的人。後來「見義勇為」...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河的面貌隨年月而有變化,而人的稟賦性格卻根深蒂固。比喻人的本性極難改變。也作「江山好改.性難移」、「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人去樓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金.趙文〈鸛鵲樓〉詩:「樓成鸛鵲幾時還?人去樓空境自閑。地接連城秋水渡,河兮兩岸夕陽山。」
以身試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貧窮,王尊每天要趕羊群到野外去放牧。這孩子最愛讀書,放牧時總要帶些書閱讀。漸漸地,他對書上提到的那些公執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將來也成為這樣的人物。一天他向伯父央求,為他在郡的監獄裡謀一份差使。這時王尊才十三歲,伯父聽後驚訝他說:“你還是個孩子啊,又不懂刑律,怎麼能到監獄去做事呢?”玉尊說:“孩兒已從書中見到過很多。以後再跟獄長多學學,不就行了嗎?”伯父經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備了禮託人找獄長說情。獄長便把王尊當聽差在身旁使喚。王尊當了幾年聽差,經常接觸到刑獄方面的事務,長進很快。一次他隨獄長去太守府辦事,被太守看中...
鬼鬼祟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三俠五義》第一五回:「老賊呀,老賊!我包某正無私,一心為國,焉怕你這鬼鬼祟祟。」
鐵面無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大公無私,守正不阿,鐵面無情反義:徇私舞弊,徇情枉法,假公濟私辨似: 「鐵面無私」及「大公無私」都有公正無私心的意思。 「鐵面無私」側重於不講情面、不畏權勢的公正嚴明;「大公無私」則側重於公持正的寬闊胸襟。 鐵面無私 大公無私 辨似例句 ○ ㄨ 看到~的包公鍘了奸臣,臺下觀眾不禁叫好起來。 ㄨ ○ 為國舉才必須要能~,否則容易流於結黨營私,使國政更加敗壞。
不毛之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三國演義》第八七回:「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鄉,丞相鈞衡之重任,而自遠征,非所宜也。」
一塵不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能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燭,令童子於秀2>偈3>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注解〕 (1) 能:慧能(西元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祖籍范陽。初從弘忍學法,後在曹溪寶林寺傳授禪法,為禪宗六祖。所開啟之頓悟法門,成為禪宗的正統。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後支派並起,成為唐以後中國佛教的主流。 (2) 秀:神秀(西元606∼706),唐代高僧,俗姓李,汴州尉氏人。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弘忍死後,在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傳法,聲名遠播。後為武后召到京師,朝野景仰。因在北方傳法,故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水在攝氏零度以下所凝結成的固體。晉.陸機〈苦寒行〉:「凝冰結重澗,積雪被長巒。」《紅樓夢》第六四回:「因寶玉素昔賦柔脆,雖暑月不敢用冰,只以新汲井水將茶連壺浸在盆內,不時更換,取其涼意而已。」
張口結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子之業。」公孫龍1>口呿2>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3>而走。 〔注解〕 (1) 公孫龍:字子,戰國時趙人。生卒年不詳。有白馬非馬及堅白異同之辯,平原君禮遇甚厚,所著書稱公孫龍子,列於名家。 (2) 呿:音ㄑㄩ,張口、開口。 (3) 逸:奔跑、逃走。 ◎2《莊子.天運》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1>,予又何規老哉!」 〔注解〕 (1) 嗋:音ㄒ|ㄝˊ,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