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56.26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辯駁議,爭是非。《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傳》:「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有餘,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說之。」《老殘遊記》第八回:「東造便將看老殘身上著的仍是棉衣,故贈以狐裘,並彼此辯的話述了一遍。」
就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就事情本身加以評,而不牽涉到題外。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臺省.臺疏譏謔》:「要條陳,不過就事事可矣,何必程策?」《老殘遊記》第一八回:「兄弟資質甚魯,只好就事事,細意推求,不敢說無過,但能寡過已經是萬幸了。」
符應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符應理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教育與經濟制度之相互對應關係,此理批判當代社會偏袒資本主義,運用教育制度而再製資本主義的人力資本與社會階層,以完成資本主義的階級統治。
  對於教育與經濟制度間的關係,歷來學者有兩種對立的觀點。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教育的價值是內在的,目的是促進個體的生長與經驗的改造,而非未來職業角色的預備,亦不須服務於經濟制度。但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教育是社會的工具,它的功能必須充分滿足經濟與政治的需求,並應隨經濟成長與社會變遷而調整目標。因此學校所陶冶的知能、態度與人格,無非是為了培養合格的人力資本。這種點已蘊含了「符應」的概念,意指學校教育的內容必須「符應」就業市場的...
衝突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衝突理,在社會學中是指:在社會或組織的正常運轉過程中,每一個個體參加者和他所在的團體總是努力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其結果不可避免帶來社會變遷,如革命、政治變遷。衝突理多用於解釋各社會階層在意識形態方面的衝突,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衝突理的產生在於反駁功能理。功能理
史金納(Skinner)的操作制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金納是操作作用學習理的創始人,以白鼠壓桿得食物,發明了史金納箱,他將學習歷程分為兩種類型:目錄1 一、反應條件作用2 二、操作條件作用3 一九六零年代有名的行為學派鼻祖:史金納用白鼠作實驗的裝置叫史金納箱,壓下桿得食物,並改進充實桑代克的理,其學習要素的例如下: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反應條件作用刺激→反應連結:經過刺激替代的方式,從而建立新的刺激→反應連結。 二、操作條件作用實驗者就個體在刺激環境中自發性的多個反應中,選擇其一家以強化,...
當個體對目前的情境變化,完全無法控制,或是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完全無法預測時,個體的認知功能,就會因為沒有辦法解決困難而解體。長期延續下去,將會因無法克服焦慮、恐懼、痛苦等壓力,而喪失求生鬥志,放棄一切,進而陷入絕望。根據制約學習理的說法,這是經由操作制約的過程習得的,這種現象是由動物實驗中所發現的,動物可以經由操作制約的歷程,學習到某些要求的行為,但若訓練時處罰的打擊太重,可能使牠感覺到永遠無法逃脫,這時縱使停止打擊,牠反而不願逃脫,稱之為學習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塞利格曼認為長期陷入被...
認知場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場地簡稱場地(Field Theory),為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 Lewin)採取完形心理學觀點所倡議的人格理。場地的基本觀念是人所表現的一切行為,乃是個人與環境兩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個人因素包括遺傳、能力、性格、動機、情緒、健康狀況等,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的與自然的一切條件。場地的概念通常用以下等式表示之:B = f (P, E)。B是行為(behavior)、P是個人(person)、E是環境(environment)、f是函數(function)。這個函數關係說明個體的行為是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交互影響所形成的一切變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由實踐中歸納或由觀念推演而得到的有系統、有組織的說理或點。
2.事物之理,對實際或實踐而言。《北史.卷四四.列傳.崔亮》:「光韶博學強辯,尤好理。」唐.鄭谷〈故少師從翁隱巖別墅亂後榛蕪感舊愴懷遂有追紀〉詩:「理知清越,生徒得李頻。」
3.據理爭,講理。《醒世恆言.卷三四.一文錢小隙造奇冤》:「若先嚷破了,反被他做了準備。不如竟到官司,與他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心中不覺暗暗動怒;只不便同他理。」
4.理會、注意。明.湯顯祖《紫釵記》第五三齣:「如今盧府著忙,不暇理到此事。」《英烈傳》第三一回:「那周顛日日也在帳中閑耍,太祖也不十分理。」
5.道理、理由。元.曾瑞《留鞋記》第三折:「你既是個女子,怎生不守閨門之訓,這繡鞋兒卻揣在郭華懷中,有何理,從實招來。」
科層體制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層體制理是一種以法定的權力為基礎,以實現「效率」和「合理性」為主要目標的組織學說。主要代表人物為韋伯(Max Weber, 1864~1920)。韋伯為德國人,他的學說溯源於羅馬天主教會的組織觀念,經工業革命的洗鍊乃逐漸形成,復經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在一九四○年代的引介,開始廣泛影響現代社會的各種制度和組織,包括我國今天教育機關的組織型態。
  韋伯曾從權力的觀點,說明科層體制的理想處。韋伯認為權力的演變,可依歷史的進化分為傳統權力、超人權力、法定權力等三個階段。在傳統權力階段,組織容易流於保守,無法適應環境的變遷。在超人權力階段,組織容易流於獨裁專制或造...
生涯決定的社會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Krumboltz(1994) 的社會學習理(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背後的基礎是來自Bandura(1986)社會學習與增強理,個人的人格與行為特性受其獨特的學習經驗所影響,這些經驗包含對環境中積極或消極增強事件的行為接觸與認知分析。社會學習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