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0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現實治療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實治療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葛拉瑟醫生所創的一種心理治療及輔導方法。現實治療法的出現最主要因為威廉葛拉瑟對於傳統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感到無效,而且將案主視為心理病中無辜的受害者,令案主逃避改變行為的責任,威廉葛拉瑟認為這種治療方式浪費時間,故此開闢另一種治療方法。目錄1 發展2 基礎理論2.1 心理及生理需要2.2 選擇理論2.3 總體行為3 特色3.1 負責3.2 治療關係3.3 此時此地4 介入手法4.1 建立關係4.2 介入5 貢獻6 限...
|
相互干擾結果,使記憶的運作遭到抑制。此時個體遺忘原因可分為前向干擾與後向干擾兩方面解釋。在記憶遺忘理論中,最常被探討的兩個理論是干擾(interference)與消褪(decay)。干擾理論(interference theory),是指競爭的訊息造成已被貯存的訊息遭到個體遺忘的歷程,在學習或記憶時,新舊內容之間產生交互抑制的現象,意即提取線索時無法有效地指出某特定記憶。訊息...
|
班度拉(Bandura)自我調節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班度拉(Bandura)自我調節論(self-regulation)班度拉描述個體進行仿效所觀察之行為的認知歷程為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首先,個體會自細觀察自身行為,並和榜樣行為相互比較;再而,將自己的表現和自己所設定的行為標準比較;而後,根據自我評斷給予自己自行產生的酬賞或懲罰(self-generated reward and punishment);最後,表現仿效的行為,調節自身之行為以符合期望。(註1) 自我調節步驟自我調節步驟依序為:1.自我觀察 2.自我評斷 3.自我酬賞 4.自我調節以...
|
包比(J._Bowlby)的依附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一個(或一組)關於為了得到安全感而尋求親近另一人的心理傾向的理論。當此人在場時會感到安全,不在場時會感到焦慮。此理論最早由約翰·鮑比在1950年代提出。關於依附理論的一著名系列動物實驗是哈利·哈洛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此實驗顯示依附不僅僅是由生物本能如饑餓所...
|
布魯納的認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魯納的認知發展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J.S. Bruner)倡導的認知發展理論,以為兒童心智的發展係經由三種表徵的思考方式循序漸進發展,故該理論又稱表徵系統理論(systems of representation theory)。
布魯納所指的三種表徵方式如下: 動作表徵(enactive representation)階段:最年幼兒童最常運用該表徵,如看、走、爬、觸、嚐、嗅等「動作反應」或「操作」來了解或代表外在世界。 影像表徵(iconic representation)階段:兒童透過內在的心像,便可憑在感官內留下的影像來了解或代表... |
紮根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為質性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其在運用的過程中,理論會從資料當中浮現出來,而紮根理論的目的就是從實際研究中統整出理論。紮根理論的關鍵要素:理 |
鑲嵌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理性所主導的場域,特別是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社會學一直無法突破來自經濟學在人類交易行為場域的理論獨霸,但社會學者發現在人類非理性化的認知層面,人群間、組織間的不同社會關係、社會規範或隱而不宣的潛規則,法律規範等都會影響我們的經濟決策跟行為,對經濟結構與國家經濟的生存型態產生偌大影響,而並非全然如古典經濟學或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主張的供需法則及自我利益最大化會讓完全理性主導經濟行為。沙朗•佐金跟保羅•迪馬喬曾進一步細分經濟活動的四種鑲嵌:認知、文化、結構跟政治。其中結構鑲嵌即是格蘭諾維特所指出的經濟活動容易被人際網路結...
|
多元智力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論2 研究方法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概論Howard Gardner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包含了八種能明顯區隔且相對獨立的智能,每一種智能都是獨立運作的系統,然而不同系統間也會彼此互動而影響整體的智能表現。1. 語文智...
|
無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論、不管。《儒林外史》第四三回:「爾等於發榜後,無論中與不中,且來鎮署要緊!」《文明小史》第一八回:「無論他是什麼人,我等皆當平等相看,把他引而進之,豈宜疏而遠之?」
2.何論,更不必說的意思。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聊齋志異.卷一一.竹青》:「無論妾不能往;縱往,君家自有婦,將何以處妾乎?」
3.不追究。如:「戰地違紀分子格殺無論。」
|
認知學習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學習論是解釋基本學習歷程的主要理論之一;認知論者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個體是主動的參與者,會主動的根據情境中的線索提出假設、驗證假設,並進而解決問題。為了因應環境的要求與限制,經常需要涉及經驗的重組與認列結構的改變。認知論者不同意聯結論者對學習行為的看法,認為行為不單是刺激反應的聯結與習慣化,尤其在複雜的行為中,如語言的學習與獲得、思考推理、邏輯判斷、概念的學習、問題解決等,更有「認知」的成分。
德國心理學家柯勒(Wolfgang Köhler)一九二五年對黑猩猩的學習行為進行觀察與實驗。將飢餓的黑猩猩關在籠裡,離開籠子不遠處有食物和木棒,發現黑猩猩在幾次未成功的嘗試之後,突...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