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40.64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家庭壓力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庭壓力理家庭身處於生態系統(ecosystem)之中,無可避免的受其影響。假若生態系產生改變,如社會經濟變動、自然災害等,則往往給予家庭壓力,甚至產生衝擊而需要改變。以下則以家庭壓力理ABC-X模式(ABC-X model)及雙ABC-X模式(double ABC-X model)討、解釋。目錄1 ABC-X模式2 雙ABC-X模式3 參考書目4 關鍵字 ABC-X模...
自我認同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2 定向型統合(identify achievement)3 迷失型統合(identity diffusion)4 未定型統合(identity moratorium)5 早閉型統合(identity foreclosure)6 關鍵字7 參考資料 概馬西亞(James Marcia)認為在青少年面對衝突而作出決定的過程中,會產生四種的認同模型:定向型統合、迷失型統合、未定型統合以及早閉型統合。這四種認同模型是經由對兩個問題的答案所得...
不刊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確鑿不移、識見超拔不可磨滅的言
生涯類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理基本原則2 主要假設2.1 實際型(Realistic type)2.2 研究型(Investigative type)2.3 藝術型(Artistic type)2.4 社會型(Social type)2.5 企業型(Enterprising type)2.6 傳統型(Conventional type)3 衍生假設4 關鍵字5 參考文獻 理基本原則何倫Holland(1985)提出:1.選擇一種職業,是一種人格表現。2.職業興趣既...
俗民方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要2 主要理念3 批判4 關鍵字5 參考文獻 概要由高芬柯(Garfinkel)所提出的一種社會學特殊的研究方法,又稱為民族方法,此一研究方法乃是試圖揭示我們身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自身是透過何種方法或社會能力來建構我們對於社會現實的感覺。(註1) 主要理念一、 日常生活有規則高芬柯指出,人們經常以固定而連續的模式去經歷社會生活,例如:把時間分為小時、日、週、月和年,而周間工作、周末休息、每月5號發薪水、早上出門上班、傍晚下班,日常生活中一切的一切都可作為生活中藏有規律和秩序的例證。二、 以常識作為日常生活之...
行為學派學習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學派學習理 (behavioral school theory) 定義行為學派學習理者主要依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假設,行為主義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者Watson所創立,他不主張採用內省的歷程來研究意識,因為內省法是主觀而不可靠的工具,意識也是無法觀察和紀錄的,他認為要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研究的主題須是能可靠測量的,因此他強調行為才是研究的主題,因其能被直接處理,而心理事件無法直接處理,所以應予忽略。行為學派學習理
標籤(labeling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經典的標籤是由貝克(Becker)所提出的,貝克的想法受到萊莫特(E. Lemert)的影響,認為行為並非先天就可以決定好壞,而是由社會所認定何為正常行為和偏差行為。標籤理是解釋個人偏差行為的一種主張與點,一種社會對行為、個人或群體賦予肯定或通常為否定特徵的過程的分析,稱之為貼標籤。認為違反社會規範或團體規則的行為,是經由訂定社會規範或團體規定的權威人士,對個人貼...
意義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目錄1 理意義2 在教學上的應用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理意義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強調所學事物必須對學生具有意義,方能產生學習,並且認為學生在學習之前的「先備知識」(prere...
效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效益(utilitarianism ethics)康德的義務強調動機的倫理學不同,效益倫理學主張,要決定事情的是非對錯必須衡量它可能造成的結果。幸福是對人最超高、最明顯的美善,倫理學的目的應該指引我們盡可能地創造最大量的幸福。以最簡單的形式來陳述,效益追求的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古典的效...
結構功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構功能,常與「功能」一詞混用,是當代最有影響的社會學與社會人類學理觀點之一。結構功能一般把社會看作一個均衡、秩序、整合的系統,整個社會系統及其各個子系統的運作基本上是協調的,每個子系統都對系統整體的生存、均衡與整合起著積極作用。   結構功能的基本觀點源於19世紀的英、法兩國。英、法兩國的古典社會學者孔德(A. Comte)、斯賓塞(H. Spencer)和涂爾幹(E. Durkheim),及20世紀兩位人類學者馬林諾斯基(B.F. Malinowski)和雷可立夫布朗(A.R. Radcliffe-Brown),都對結構功能的形成居功厥偉。孔德首先從生物學獲得啟發,提倡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