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9.00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敗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國家淪,家庭破碎。元.羅貫中《風雲會》第一折:「氣昂昂創業開基,眼睜睜敗國家。」也作「敗國喪家」。
納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招收投降的人,接納敵方叛變、歸順的人。《醒世恆言.卷三○.李汧公窮邸遇俠客》:「那時安祿山久蓄異志,專一招納叛,見房德生得人材出眾,談吐投機,遂留於衙中。」明.許三階《節俠記》第一六齣:「只恐那告密的奉承奸佞,不說你結客論交,反說你招納叛。」也作「招降納叛」。
兵敗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戰敗,將領戰死。形容戰爭失利、損失慘重。《三國演義》第三三回:「今袁熙、袁尚兵敗將,無處依棲,來此相投,是鳩奪鵲巢之意也。」
人自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犧牲別人以求自保。《三國志.卷三八.蜀書.秦宓傳》:「今戰國反覆儀、秦之術,殺人自生,人自存,經之所疾。」
家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庭破敗,親人死。形容家庭慘遭不幸而滅。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枉了你修福利,送的教人家破,瓦解星飛。」《醒世恆言.卷一七.張孝基陳留認舅》:「不想小乙哥把來看得像塊土塊一般,弄得人家破。」也作「家敗人」、「家破人」。
流連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國君巡行天下時,多縱情沉溺於打獵、飲酒等遊樂。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流連荒,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後用以形容沉迷遊樂而忘歸,以致荒廢正事。
若存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似有若無。《文選.馬融.長笛賦》:「微風纖妙,若存若。」《文選.王巾.頭陁寺碑文》:「況視聽之外,若存若。」
失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失魂落魄」。見「失魂落魄」條。01.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你道他一世兒為人,半世兒孤貧,氣忍聲吞,何日酬恩?則你也曾舉目無親,失魄魂。」 
繼絕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瀕臨斷絕、滅者繼續存在。《公羊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繼絕存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明.梁辰魚《浣紗記》第八齣:「況我繼絕存,諸侯盡瞻吳德。」也作「繼絕興」、「存繼絕」。
擊鼓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擊鼓求」的意思是一面打鼓,一面追捕逃犯,比喻以不當的方法途徑而要達到目的,不但不可能,更適得其反。擊鼓求是[莊子‧天道篇]與[天運篇]中的寓言,旨在承續老子「絕仁棄義」的學說。根據老子學說,人的天性原本樸素無知,與自然之道相近;一旦文明進化,虛矯之心日起,於是「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仁義並不如儒家所主張的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德行,反而是人喪道失德後的表現。因此老子認為若要恢復人性的純真素樸,必須棄絕文明矯作,所謂「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就是這個道理。[天運篇]承續老子的這項學說,認為仁義並不是人的「性命之情」,只是人為矯作的結果。如此儒家一方面高唱仁義之說,另一方面又想恢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