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260.4662 ms
共 13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個富貴心,兩隻體面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一個人野心大,眼光高。《紅樓夢》第七一回:「我知道咱們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個富貴心,兩隻體面眼,未必把他兩個放在眼裡。」
|
個案實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研究者論述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教育研究有時會使用個案實驗(或譯單一對象實驗)(single-case experiments)(參閱Franklin, Allison, & Gorman, 1997; Neuman & McCormick, 1995)。此類實驗典型的方式是,對某學生的行為觀察數天,然後進行某方案,再觀察此學生在該方案下之行為。最後,將此方案撤離。若學生在新方案下行為有所改善,但該方案撤離時,行為的改善消失,即表示此方案確實對學生的行為有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有時所謂...
|
個中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此中人、局中人,了解或經歷過某事的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兄弟你也是個中人,怎學別人說淡話?」
2.妓女的隱語。元.張可久〈錦橙梅.紅馥馥〉曲:「料應他,必是個中人,打扮的堪描畫。」
|
大個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身材高大的人。如:「那大個子就是我們班長。」
|
教育的個人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的個人主義指教育史中主張以個人發展為目的的教育學說。常包括的原則是:(1)教育的實施應該與個別兒童的本性相和諧,且必須能充分發展兒童的個別性,使其能力有最大的發展。(2)國家與社會是由個人所組成,根據每個人的本性來教育未來主人翁與公民,對國家與社會是重要的。在教育史中主張個人主義最強烈的,是法國思想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l778)與當代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教育思想。
在盧梭以前的歐洲,由於早年文藝復興喚醒了古希臘人對於個人各方面自然本性的尊重,長久以來中世紀禁錮人性的禁欲主義(asceticism)與只重來世不重... |
個體(個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體」一詞在不同討論的脈絡中有不同的涵義。
就狹義而言,個體指的是一個且能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thing),如一個紅色物體即為一個體。就此義而言,「個體」與「殊相」(particulars)同義,即在同一類中,可以區分出的單一體,與另一個單一體有別。 在哲學和社會學中,個體指 「個人」,心理學也視個體為重要的概念。個體必然先群體而存在,從這方面說,個體有獨立性。但在群體形成後,個體一則要依附於群體,一則又為社會所塑造,於是個體與社會便有了不可分割的關係。道德哲學重視個體的個性與群體的調和與和諧;現代社會學與心理學則重視個體與群體或社會的相互獨立性。 ... |
今兒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今天。《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可巧,今兒個早起,她們娘兒們來了,我們大師傅就要把她們留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二回:「你儜近來看甚麼書啊?今兒個要辦甚麼書呢?」
|
個體生態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對於群體生態學(synecology),是研究生物個體與環境間關係的學問。此名詞為早期學者用以強調生物個體對環境因子變化之生理反應,亦即環境生理學或生理生態學方面之研究。但亦有學者認為使用此一名詞會誤導人們,以為環境因子與生物群體的關係有所不同,因此已很少再被使用。
|
個人需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人對教育的需求總加起來即形成社會需求,面廣義的個人需求也可以說就是社會需求。就教育選擇而言,個人的決策可以視為其對某一教育的偏好與期望之間的妥協,而個人的偏好與期望則會受直接和間接因素所影響。布勞(P.M. Blau)等人在一九五六年所發展之職業選擇觀念性架構,亦可應用於教育選擇決策。根據該架構,個人所擁有的資訊在其從事選擇決策時,扮演關鍵性的限制因子角色,其中直接因素包括技術條件、社會角色特徵(如性別角色預期)及個人對預期報酬的評價等。研究人員通常還會進一步去追溯間接因素,如個人的社會、心理和生理態度。而根據實證研究顯示,在學生進行選擇決策之前詢問其動機,大部分都表示是期望其職業及事業...
|
半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整個的一半稱為「半個」。如:「他買了半個西瓜回家。」《三國演義》第七回:「被韓當一刀,削去半個腦袋。」《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往常嫖客給的花錢,何常分一個半個給我?」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