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偃武修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唐.王啟〈武關賦〉:「蓋以文修武偃,國泰時雍,濬四溟而作塹,廓八極以為墉。」 02.《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周朝,自武王伐紂,即天子位,成康繼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畢公、史佚等一班賢臣輔政,真個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參考詞語︰武偃文修注音︰ㄨˇ |ㄢˇ ㄨㄣˊ ㄒ|ㄡ漢語拼音︰wǔ yǎn wén xiū釋義︰即「偃武修文」。見「偃武修文」條。 01.元.王旭〈春從天上來.斗轉寅方〉詞:「休言太平無象,看武偃文修,歲稔時康。」 02.明.湯顯祖《還魂記.第五一齣》:「正此引奏,前日先生看定狀元試卷,蒙聖旨武偃文修,今其時矣!」
春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編年史的通稱。古時列國史記多名春秋,後私家著述或私人作史亦沿其名,稱為「春秋」。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吳越春秋》、《十六國春秋》、《十國春秋》之類。
布衣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有官位者與平民的交往。《梁書.卷五.元帝本紀》:「世祖性不好聲色,頗有高名,與裴子野、劉顯、蕭子雲、張纘及當時才秀為布衣之交。」《東周列國志》第九八回:寡人聞君之高義,願與君為布衣之交。」
折衝尊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3) 尊俎: 古代盛酒食的器具,泛指宴飲、宴席。俎,音ㄗㄨˇ,古代祭祀時,用來盛祭品的禮器。 (4) 折衝:打退敵人攻城的戰車。指拒敵取勝。 (5) 晏子:晏嬰(?∼西元前500),字仲,春秋齊人。歷事靈公、莊公,相齊景公。尚儉力行,為當時名臣。諡平,史稱為「晏平仲」,後人稱為「晏子」。 (6) 與:音ㄩˋ,參與。〔參考資料〕 《戰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
道聽途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道聽塗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開平民教育先河。孔子是一個很嚴謹的學者,對學生品行的要求甚至超過他們在學問上的成就,在《論語.陽貨》中,孔子曾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意思就是說,在道路上聽到的話,如果沒有查證就隨便傳揚出去,有德行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皇侃疏中對這句話加以解釋:「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對人講述道理,必先鑽研日久,有所心...
引狼入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ˋ ㄕˋ漢語拼音︰yǐn hǔ rù shì釋義︰即「引狼入室」。見「引狼入室」條。 01.《東周列國志.第一七回》:「楚王自引兵逕入息宮,來尋息媯。息媯聞變,嘆曰:『引虎入室,吾自取也!』」 02.清.夏燮《中西紀事.卷二○.外夷助剿》:「是不但引虎入室,並且為虎添翼,恐此時招之使來,他日不能麾之即去也。」 參考詞語︰引盜入闥注音︰|ㄣˇ ㄉㄠˋ ㄖㄨˋ ㄊㄚˋ漢語拼音︰yǐn dào rù tà釋義︰即「引狼入室」。見「引狼入室」條。 01.清.陳士芑〈甲辰二十八初度自述一百韻〉詩:「邊鄰四面皆楚歌,引盜入闥誰寔使?」
心如刀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冷眼觀.第九回》:「我聽了他的話,心如刀刺,自悔負氣出外,以致抱恨終天!」 02.《東周列國志.第九九回》:「異人含淚對曰:『某豈望及此!信言及故國,心如刀刺,恨未有脫身之計耳。』」
嚴陣以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嚴整的陣勢等待敵人來犯。指預先做好準備,等待來犯者。《明史.卷六.成祖本紀》:「六月甲辰,阿魯台偽降,命諸將嚴陣以待,果悉眾來犯。」《東周列國志》第一六回:「鮑叔牙聞魯侯引兵而來,乃嚴陣以待。」
衝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衝撞撼動。《三國演義》第七○回:「張郃軍兵,反被自家敗兵衝動,都屯紮不住,望後而走。」《東周列國志》第九回:「陳兵原無鬥志,即時奔散,反將周兵衝動。」
手無寸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ㄝˇ漢語拼音︰shēn wú cùn tiě釋義︰即「手無寸鐵」。見「手無寸鐵」條。 01.《東周列國志.第一五回》:「廡下預伏壯士,突然殺出,將二人砍為數段。雖有從人,身無寸鐵,一時畢命。」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