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3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身體病弱兒童的臨終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身體病弱兒童的臨終教育2 一、心理輔導3 二、引進安寧療護4 三、兒童安寧療護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身體病弱兒童的臨終教育身體病弱的兒童並非均能治癒回歸學校上課,有些「來不及長大的孩子」似乎不能免於走向生命的終點,特教老師在先前已陪病弱兒童走過一段路,此時更不能撤出教育,徒讓病弱兒童走完最後一程。因此,臨終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其目的是協助病弱兒童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的路,其方法就是要滿足兒童的特殊需求(special need)。此時特教老師至少可以實施下列兩點措施: 一、心理輔導美國死亡研究先驅之一的Kubl...
劉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91~1934)字半農,號曲庵,江蘇省江陰縣人。獲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職。致力提倡新文學,後又致力於語音學研究。民國二十三年至綏遠考察方言,感染回歸熱,不久逝世於北京。著有《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揚鞭集》、《敦煌掇瑣》等書。並翻譯有《比較語言學概要》、《茶花女劇本》、《法國短篇小說集》等。
嘉義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市名。為我國第二級行政區,位於臺灣西南部。北回歸線通過市南,為西南部交通及農工業中心。
棄邪歸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捨棄惡行,回歸正道。《水滸傳》第一○七回:「盧俊義慰撫勸勞,就令武順鎮守城池,因此賊將皆感泣,傾心露膽,棄邪歸正。」也作「棄邪從正」、「去邪歸正」、「去邪從正」。
輸入─產出架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以常用迴歸線外特例認定法來驗證有效能的學校與無效能的學校,其方法是先控制學生的家庭背景,利用統計回歸法求得社經地位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力,並根據各校學生的平均家庭背景,算初期平均得分的期望值,劃出一條迴歸線。如果一校實際平均得分顯著高於期望值,便是有效能學校,反之則否。根據該研究架構中發現:經濟資源的變項(如師生比率、師資職前訓練、教師薪給、學生成本、學校設備、行政人員素質),對學生成就的影響相當少,大部分的差異是來自於家庭背景的影響。此乃顯示,學校所投入的各項資源,對學生成就影響不大,最主要還是學生本身背景的因素。...
死有餘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會認為人犯實在罪惡深重,連死都不足以抵罪。因此,他期望宣帝能夠聽取各方諫言,廢除嚴苛的刑罰,讓天下回歸太平。「死有餘辜」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罪惡深重,死都不足以抵罪。
療育服務設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vironment)之觀念外,其他如融合(inclusion)、混合(integra-tion)、回歸主流(mainstreaming)等概念,也皆可供規劃早期療育環境的參考。因為這些概念的本質其實只有「融合」程度之別,但皆可視為同屬「融合」的範疇。三、轉銜服務計畫就轉銜服務計畫而言,也是在設計療育服務方案時,不可忽略的。吾人皆知,早期療育方案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提供特殊幼兒能及早起步,以增進他們未來更獨立與有效的能力與功能。換句話說,早期療育方案所展望的乃是未來。早期療育服務乃是為特殊幼兒的未來做準備。對許多特殊幼兒...
迷而知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迷失正道而及時覺察,回歸正途。比喻知錯能改。《三國志.卷六.魏書.袁術傳》:「而陰謀不軌,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晉.桓玄〈與釋慧遠書勸罷道〉:「迷而知反,去道不遠,可不三思?」
養虎留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敗為勝。於是項羽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項羽於是引兵東歸。當劉邦也打算要西向回歸漢地時,他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勸阻他,說︰「大王,此時我軍已經取得天下大半,諸侯也都歸附我們,而項羽的軍隊卻兵疲糧缺,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的大好時機!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澈底消滅它,如果現在放楚軍回去而不追擊,就好像是養了一隻會吃人的老虎,日後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大患啊!」於是劉邦派韓信、彭越出兵攻擊項羽,項羽被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最後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後來「養虎遺患」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不除去仇敵、惡人,將給自己留下後患。
超寫實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年代後期到七○年代中期,盛行於美國及西歐的新藝術運動。強調逼真,以純客觀的方式重現現實,描寫生理細節,絲絲入扣。知名的畫家有克里斯多、唐迪克、卻克洛斯、馬克利因、莫利等。超寫實主義的近源,可追溯至西元一九六○年法國批評家雷斯塔尼及克萊因等人組成的藝術團體宣言,他們所倡導的新寫實主義,目的即在於把藝術回歸實在世界,表現生活環境或行為。也稱為「攝影寫實主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