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6.48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南轅北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太行山去楚國,本應駕車向南,但車夫卻向北行,結果離楚國越來越遠。典出《戰國策.魏策四》。比喻行動和目的此背道而馳。如:「這個結果與原先計畫,簡直是南轅北轍,相差太遠了!」也作「北轍南轅」、「北轅適楚」。
齟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此不合。唐.白居易〈達理〉詩二首之一:「誰能坐自苦?齟齬於其中。」《宋史.卷三九五.方信孺傳》:「既齟齬歸,營居室巖竇,自放於詩酒。」
蚍蜉撼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蚍蜉撼木注音︰ㄆ|ˊ ㄈㄨˊ ㄏㄢˋ ㄇㄨˋ漢語拼音︰pí fú hàn mù釋義︰猶「蚍蜉撼樹」。見「蚍蜉撼樹」條。 01.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二》:「又黃次伋者,不知何人,賦評孟十九篇,極詆孟子,且及子思,……蚍蜉撼大木,可笑不自量也。」  參考詞語︰撼樹蚍蜉注音︰ㄏㄢˋ ㄕㄨˋ ㄆ|ˊ ㄈㄨˊ漢語拼音︰hàn shù pí fú釋義︰不自量力的人。見「蚍蜉撼樹」條。 01.宋.劉克莊〈沁園春.疇昔遭逢〉詞:「後身定作班揚,撼樹蚍蜉不自量。」 02.金.元好問〈論詩〉詩三○首之三○:「撼樹蚍蜉自覺狂,書生技癢愛論量。老來留得詩千首,卻被何人校短長。」 
不求甚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三.詞曲部.賓白》:「朱文公,南人也。烏知之,故但釋字義,不求甚解,使千古疑團,至今未破。非予遠遊絕塞,親覯其人,烏知斯言之不謬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田界、田間小路。《莊子.人間世》:「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唐.成玄英.疏:「町,畔也。」
名副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因孔融在外的名聲崇高,只得隱忍下來。郗(ㄔ)慮為附和曹操,便上奏請免孔融的官職,二人於是有了心結,此互相仇恨。而在此時,曹操寫了一封信給孔融,要化解他和郗慮之間的怨仇。說他們本來交情很好,結果因為一點小事而互相陷害,實在是不值得。以前兩人互相欣賞,惺惺相惜,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呢?希望他們能重修舊好。曹操信中提到,孔融曾盛讚郗慮的學識,說他的學問是「名實相副」,和傳聞中的一樣好,絕不虛假。後來「名副其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
放蕩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交付官吏辦罪。鄒陽擔心死後要承擔莫須有的罪名,於是就在獄中上書梁孝王,列舉許多古代的君王、賢人,他們此之間的信任或猜忌,都為國家帶來了不同的影響。而當今的國君,也沉湎於阿諛諂媚的言詞之中,牽制於姬妾近侍的包圍之下,使得「不羈之土」─那些賢能而不受拘束的士人,宛如良馬與牛同槽共食一樣,賢愚不分。這也是周朝隱士鮑焦之所以對世道忿恨不平,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因此他勸諫梁孝王,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應該與賢臣們肝膽相照,共同治理國政。梁孝王在看了這封書信後,就派人把鄒陽放出來,並且成為他的貴賓。後來「放蕩」和「不羈」典源被合用成「放蕩不羈」,用來指豪放而不受拘束。又被用以形容行為放縱隨便,不加檢點。
孑然一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狙詐:伺機耍詐。狙,音ㄐㄩ,狡猾、奸詐。 (3) 脣齒相濟:嘴脣與牙齒相互緊靠著。比喻此關係密切,互相依賴。見「脣齒相依」。 (4) 孑然:孤獨的樣子。孑,音ㄐ|ㄝˊ。 (5) 遠迸:遠遠地散走。迸,音ㄅㄥˋ。
良莠不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壞參差,素質不一。《官場現形記》第五六回:「時捐例大開,各省候補人員十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也作「良莠淆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舉。如:「稱兵起義」。《詩經.豳風.七月》:「稱兕觥,萬壽無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