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6.96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社會期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期許」是指在評量個人的性格或態度行為歷程之中,個體常有「假裝完美」(fake good)的動機,因而常會作假,而傾向於選答能令人產生良好印象的內容,使之符合社會所接納或期許的心態,並不是個體本身真實的內在想法或性格態度。像這種在作答過程中,個人有意製造他人對其產生良好印象,卻非依照本身實際的想法或作法答題的反應心向,即稱之為「社會期許」。
  柯洛尼(Crowne)與馬洛(Marlow)在一九六四年曾提出社會期許反應的強度會跟個人的自我保護、團體讚許、團體服從及逃避批評等的一般需求有關聯;弗萊德遜(Frederiksen, 1965)則認為當個人遇到嚴重困擾或冀望他人的同情...
柏恩斯坦的社會語言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柏恩斯坦是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教授,是教育知識社會學的重要學者之一。他對教育知識分類(classification)和架構(framing)的概念分析以及課程研究,皆源於其社會語言學的概念。他認為社會階層與語言的使用有密切關係,不同社會階級會採用不同語言模式,而此語言模式又深受語言律則(linguistic code)的規範。因此中產階級傾向採用形式語言(formal language),較常用複雜文法結構傳達意思,精細選用形容詞、副詞來表達抽象而豐富的情感;而勞動階層家庭則傾向於公共語言(public language),以簡單句、抽象層次較低的語彙及語句來表達意思和感情。上述這些語...
社會性語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皮亞傑(J. Piaget)之見解,前運思期兒童(約從二歲至七歲)之記憶功能中,最重要的但出現最晚的為語言。由於語言的使用,兒童得以描述過去與未來的事件。前運思期所使用的語言,兼負兩種顯著不同的功能:一為自我中心的或個人的功能(egocentric or private function),即自我中心語言;另一為社會化的或公開的功能(socialized or public function),即社會性語言。
  社會化的或公開的功能係指語言在於溝通交談者的意見。因此,兒童可與一個人或數個聽眾交談,一則可迎合聽眾能力,並解釋聽眾的疑惑;再則,兒童亦可聽取他們的看法,以修正自己的...
社會技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社會技巧1.1 社會技巧教導1.1.1 情緒智能要點1.2 社會技巧訓練建議1.3 嚴重行為處理順序1.3.1 行為處理流程1.4 資料來源 社會技巧因為缺乏適當的社會技巧因應情境上人與人互動的需求;表現缺陷是指個人可能有...
社會傳統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傳統主義是指重視過去歷史所流傳下的宗教、道德、習俗等,並以之作為人們行為的準則或規範的一種論點。
  社會傳統主義者認為,昔日的宗教或道德的標準是美好的,而且是不容置疑的;這些過去人類的文化是祖先們的精神結晶,也是人類共同的財產,因此不容隨便加以挑戰。對他們來說,社會應將這些昔日的成果,加以保存與維護,並奉為圭臬;在教育的活動中,他們也就會推崇過去的道德標準或世界觀,並將之納入學習內容中。所以在我國過去的教材中,曾出現二十四孝的故事,如:孟宗哭竹、臥冰求鯉等。這些傳統不僅表達出當時人們如何重視孝道外,更要求學習者應予以效法。實際上,二十四孝的故事表達的只是為人子女者對於父母應...
教育的社會功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的社會功能目錄1 定義2 教育可幫助個人社會化3 教育可促進社會流動4 教育可導引社會變遷5 關鍵字6 參考書目 定義唯有透過教育,人們才得以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改造...
社會角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關係中的某個位置,社會對其表現的功能及行為模式具有特定期望。
社會交易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交易理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首推何門斯(George Homans),於一九五○和一九六○年間,論著述闡揚社會交易理論,使之成為社會學中行為主義之主要代表學說。其後,則有布勞(Peter Blau)將社會交易理論由個體擴展至整體社會層次;以及愛默生(Richard M. Emerson)等致力將交易理論系統地應用在實際研究上。
  社會交易理論認為行動者是理性的利潤追求者,強調人類的理性,在互動過程中,彼此衡量不同目的和行動間相對的利益。此種重視個人利益的選擇和追求,顯然受到十九世紀功利主義的影響。另外,影響社會交易理論的知識背景包括:
  1.人類學:許多二十世紀的人...
社會動態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動態理論(sociadynamic theory)社會動態理論,又稱團體動態理論(group dynamics theory),它從訓練團體、治療團體和工作團體中了解到人際和情緒的歷程,可用來解釋「一群人共享一個問題的共通點和發展一個共享的解決之道」的意義。這種「共享」的概念,正式文化形成重要條件。Schein(1985)曾以「共享」的動態觀,來分析個人在社會背景中的三種...
應用社會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用社會心理學旨在探討並解決人際問題與社會問題,主要特徵是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採取社會心理學理論與方法,進行實地研究,並以解決問題或改善現況為目的。
  應用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起源,可追溯到一九○八年閔斯特堡(H. Münsterberg, 1863~1916)探討證人作證問題,一九二○年代與一九三○年代美國西方電子公司霍桑廠(Hawthorne Plant)工作條件與效率問題研究,及一九四○年代倡導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勒溫(K. Lewin, 1890~1947)堅持理論與實務結合,致力種族偏見、矛盾與衝突等社會問題研究,對應用社會心理學均有重要的貢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