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24.00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社會科技系統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科技系統論係由李維特(H.J. Leavitt)在一九六四年所提出,其將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區分成任務、結構、科技與人員等四個子系統,其中科技子系統的範圍,除包括電腦或實驗器材等科技產品硬體外,也包括創新的方法及研究發展等軟體。
  上述任務、結構、科技及人員等子系統,彼此間具有高度的相關,其中任一子系統的變動,都會牽動其他子系統的改變。
  社會科技系統論的特點在於突出科技因素,例如學校組織系統的任務、結構及人員均十分穩定,而科技的進步則十分快速,因此,也會帶動教育的變動與進步。然而在運用此理論時,也應重視各子系統間之密切關係,並且適時調和各子系...
古典教育社會學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典教育社會學思想是指教育社會學成為獨立的實證科學之前,有關教育與社會基本關係之思辨性的論見。影響後來教育社會學發展之古典教育社會學思想主要有:斯賓塞(H. Spencer, 1820~1903)、華德(L.F. Ward, 1841~1913)、涂爾幹(E. Durkheim, 1858~1917)、韋伯(Max Weber, 1864~1920)、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及華勒(W. Waller,1899~1945)等人。
  六種古典的教育社會學思想,各有其重要的貢獻。斯賓塞指出人類社會與生物有機體的同異,並強調重視知識的相對價值;他支持「最適者...
運動社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運動社會學屬於社會學的領域之一,是以社會學的觀點來研究社會的事實與現象的一種科學,也是研究運動領域中的一門基礎科學。
  運動社會學主要研究有關運動在社會裡對人類發展、表達方式、價值觀和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等影響的科學;也就是研究在運動領域內,社會結構和社會過程的科學。
  運動社會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1.了解運動與其他社會生活方面之間的關係,例如與家庭、宗教、教育、經濟等之間的關係;
  2.了解各種運動環境中之社會組織、團體行為及與社會互動的方式;
  3.了解影響運動及影響運動經驗之文化、結構及情境等因素;
  4.了解...
台灣社會科的課程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灣的教育界深受此一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的影響,乃於一九九七年成立「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專案小組」目前有許多專家學者、社會人士及教育實務工作者正分工合作推動課程綱要修訂,此一運動又名九年一貫新課程改革。台灣地區的教育改革,最早可追溯到民間對教育改革的推動與努力;第一波教育改革重點為理念的衝擊,四一○教改聯盟是主要的發動者,在理念方面對傳統教育觀念與作法進行挑戰,激發起教改的意識與動力,但四一○教改聯盟較缺乏系統性的規劃;第二波是體制的改革,以行政院教改會為主體,規劃了各種教育方案與制度,目的在為教育建構一個合理的環境,但報告書...
社會互動分析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弗蘭德斯(N.A. Flanders)發展了「社會互動分析法」,以客觀的方法來研究班級內的師生互動情形。弗蘭德斯將教師在班級內與學生的語言溝通行為歸納如下所示的十種類別。在分析時,讓經訓練的觀察者將教師及學生在上課時所說的話加以記錄並判斷其所屬類別,並由觀察及分類的結果,來分析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言語互動的類型。以社會互動分析法可了解該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言語互動是否偏重在那一方面,教師可以由這些回饋做為改進自己教學的依據。
  弗蘭德斯將這十類語言分為教師的說話和學生的說話兩部分。教師的說話又分為「間接影響」和「直接影響」兩大類。學生的說話也分為「反應性」和「自發性...
社會病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某些社會現象想像為社會生病的表徵,如毒品濫用、犯罪、貧窮、失業、環境汙染等。
社會工作師自主管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工作師自主管理(Social worker self-management)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學校社會工作師不像一般以機構為基礎的(agency-based)社會工作者,在機構中至少有三、兩位以上的社會工作專業同僚,而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在學校輔導團隊中存活。學校並不熟...
社會教育工作綱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教育工作綱要〕係教育部為因應我國社會文化發展,配合國家整體建設與全民終身教育需求,依據〔社會教育法〕意旨所制定,為我國相當重要的社會教育法令。此綱要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五月進行研擬工作,由教育部社教司負責策畫,並邀請多位學者專家、行政主管共同參與,於民國七十九年二月正式發布實施。該綱要訂定原則、範圍及內容、實施要領及目標如次:
  一、訂定原則:
  1.現有法令規定、工作措施之融通與調適原則;
  2.教育導向功能(傳統導向、現在導向及未來導向)之掌握運作原則;
  3.目標管理與彈性制宜均衡兼顧原則;
  4.學術理論與行政...
社會心理互動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心理互動模式係解釋成人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理論架構。此理論由美國學者達欽屋德(G.G. Darkenward)和梅利安(S.B. Merriam)於一九八二年提出,係以線性模式來說明社會環境勢力對參與學習活動的影響。他們二人認為成人參與學習活動是個人各種特性(如性別、智力、社經地位等)的交互作用和家庭社經階級社會化過程的產物。此一理論相當強調成年期的社會化過程,以終身教育為取向。整個模式包括九個部分:(1)成年前的個人和家庭特性:如性別、智力、社經地位;(2)預備教育和社會化:即希望獲得的價值;(3)社經地位;(4)學習壓力;(5)知覺成人教育的價值和功能;(6)參與準備;(7)參與刺激...
傳統社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尚未具有或尚未普遍應用現代化科學與技術知識的社會。在社會結構上,人際連帶較為緊密,也較無現代都會的疏離感,社會階序尊卑分明,常由地方望族與信仰組織掌控分配社會資源;在文化上,主導的價值體系是各種非科學知識的世界觀;在經濟上,尚未運用現代科學與科技於生產活動;在政治上,尚未發展個人主義與民主參與,權力主要集中在貴族或大地主手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