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76.79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社會病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解組、偏差行為、貧窮等現象視為不利社會有機體發展的「社會問題」,從而以診斷病因、治療疾病的角度研究社會問題的學術觀點,統稱為社會病理學。此一觀點尤其流行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
涂爾幹教育社會學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學先驅涂爾幹(E. Durkheim, 1858~1917)在古典教育社會學領域最廣為人知的論著,係一九二二年由其門人福康納(P. Fauconnet)將其在擔任法國巴黎大學(Sorbonne)教育學講座時的講稿整理,於一九五六年出版後英譯版之[教育及社會](Education and Society)。在此書中,涂爾幹指出,教育不但會依時、空而異,教育制度本身並無固定之實體存在,而且每個社會在其特定發展過程中,均有一套教育制度。此制度一方面對社會中的個人有不可避免的影響,另一方面它也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由於社會的生活形式或觀念並不是由個人創造或決定的,而是人們在共同生活下的產...
社會異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異質」一詞於西元一九三八年,由美國教授烏爾斯(Louis Wirth)提出,其義指一個社區或社會的人口數量愈大,其成員的觀念、文化模式、職業與個人特質的可能差異範圍會愈大。社會異質是人口龐大的社會必然會產生的結果。人口移入都市所造成的都市成長,會繼續增強都市的異質性,並使異質性成為都市生活的基本特徵。
社會折現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折現率係政府為了過濾公共投資專案所應用的一個指標。經濟學家對於什麼水準的社會折現率較適宜,並無共識與定論,其與利率不同,計算的方法亦不一而定,故並不存在於任何貨幣市場,僅是一個虛擬的比率。
  有些經濟學家承認社會折現率應接近貨幣市場利率,俾反映現在與未來的消費偏好。此法的缺點是,實際上的資本市場並非完全競爭市場,未必真能反映,而且好幾種利率同時存在,究應採取何者,亦無理論可做根據。
  另外有些經濟學家則認為,社會折現率應訂在低於市場利率的水準上,因為公共投資可產生外部利益,使得社會報酬率大於私人部門的報酬率。此外,有些選民可能較短視,無法體認投資的未來利益,故在...
國家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是現代德國教育變革之一;發生於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簡稱國社黨或納粹黨,Nazi)主政期間。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經由選舉取得政權,除積極準備對外侵略升,對內在教育上,也積極掌控教育宣傳,以鞏固勢力。
  在教育政策方面,一改威瑪共和時期(the Weimar Republic, 1919~1933)民主與自由的原則,而採取集權主義(totalitarianism)與軍...
教室社會體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室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位,一方面它是硬體模矩構成的學校建築,另方面它也是師生共同組成的班級團體,所以教室就是一種社會生活單位。大多數的教育社會學家都同意,生活於硬體教室建築內的師生班級團體,基本上是一個由制度角色期望和個人需要傾向交織而成的社會體系。而教室之所以構成一種社會體系,主要具有三種特徵:第一,教室具有兩種主要的社會功能,即社會化與選擇的功能;第二,教室中有領導者(教師)及被領導者(學生),兩者之間具有動態的交互作用關係;第三,教室中有正式的社會結構,也有非正式的社會結構。
  教室的社會體系中,教師是領導者,代表制度的角色期望,是介乎社會、學校、學生之間的關鍵人物,一方...
社會契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契入(social penetration)目錄1 何謂社會契入?2 社會契入的階段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何謂社會契入?(一)社會契入就是循序漸進(二)社會
社會自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自我」的概念主要在說明個人意識在社會共同生活中發展的過程。美國社會學家顧里(C.H. Cooley, 1864~1929)基於社會有機論的觀點,強調社會的整體性,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依存關係,認為個人的思想觀念是在社會交互活動中發展出來的,而社會又是個人意識的構成,所謂「社會自我」乃在此發展的過程中形成。
  顧里認為社會自我不過是從共同生活中所抽出的任何理念或理念系統,為心靈所珍惜而視為己有者。顧里藉「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觀念,說明自我觀念的形成,是透過與別人的交互影響,設身處地以反觀自己的結果。他以為每一個人對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
  該所成立於一九七五年。工作人員有七個專職研究員、四個助理研究員、七個其他人員。
  該所研究範圍包括:歐洲高等教育問題、新的資訊科技對於教育的衝擊、教育與就業間的關係、福利國家問題、歐洲工作與失業問題、歐洲國家高等教育的合作與交流等。
  研究成果均發表於研究報告、會議紀錄、特刊,研究所本身固定刊物有:[歐洲教育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季刊,均以英文出版。研究所也常舉辦會議、研討會及學術會議。有附設圖書館。並在布魯塞爾(Brussels)設有分部。(51 rue de la Concorde, 1050 Brussels, ...
教育社會學(新興教育社會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社會學是從事教育與社會之間交互關係科學研究的學科。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包括:社會化與教育的關係;社會制度如家庭制度、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等與教育制度之間的關係;社會階級、社會流動與教育的關係;學校組織、教室社會體系與學校文化;社會變遷與教育的關係;教師的角色、地位與教學專業團體;教育知識社會學等。
  早期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側重規範性的研究:研究者希望藉實際教育問題的探討,獲得具體結論,以便引導社會行動,解決教育問題,改進社會事實。稍後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則側重證驗性的研究:研究者希望藉教育問題與制度的社會學研究證驗學理,建立理論。以後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則更進一步融合上述兩種方向,既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