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0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雩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雨的祭典,稱為「雩祭」。漢.劉向《說苑.卷一八.辨物》:「大旱則雩祭而請雨,大水則鳴鼓而劫社。」
不測之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深暗得無法測量的深淵。比喻危險的地方。《戰國策.魏策三》:「今秦不可知之國也,猶不測之淵也。」漢.劉向《說苑.卷九.正諫》:「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且猶知哀其將絕也。」
山溜穿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中的滴水雖小,時間久了,仍可穿石而過。語本漢.劉向《說苑.卷九.正諫》:「泰山之溜穿石,引繩久之,乃以栔木,水非石之鑽,繩非木之鋸也,而漸靡使之然。」用以比喻有志者不畏艱難,意志堅定,必可達到目的。
福生于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微,古代極小的長度單位,為一寸的百萬分之一。福生于微形容福運的產生,在於極微小因素的累積。漢.劉向《說苑.卷一六.談叢》:「福生於微,禍生於忽,日夜恐懼,唯恐不卒。」
無脛而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中矣,將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耶?詩曰:『謀夫孔多,是用不集。』」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說苑.卷八.尊賢》。 (2) 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生卒年不詳。 (3) 船人盍胥:划船的船夫盍胥。盍胥,春秋時人,生卒年不詳。 (4) 崑山:崑崙山的簡稱,綿延於新疆和西藏之間,西起帕米爾高原,北為塔里木盆地,南為藏北高原。〔參考資料〕 《說苑.卷八.尊賢》趙簡子游於西河而樂之,歎曰:「安得賢士而與處焉!」舟人古乘跪而對曰:「夫珠玉無足,去此數千里,而所以能來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來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趙簡子曰:「吾門左右客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征,暮食不足,朝收市征,吾尚可謂...
悅目賞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難同時具備,但是能和許多優秀的文人一起唱和應酬,這四者便同時都享受到了。 「悅目」一詞見於漢.劉向《說苑.卷一九.修文》。劉向(西元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最早的分類目錄專著。另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洪範五行》等書。《說苑》共二十卷,所錄皆軼聞瑣事,分類纂輯先秦到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大都以儒家思想為指歸,闡明國家興亡、政治成敗之理,以為鑒戒。在典源引文中,劉向認為:衣服容貌是用來愉悅眼目,談吐應對是用來愉悅耳朵,嗜好行為是用來愉悅心志。所以一個君子衣冠端正,人民的眼目就會愉悅;談吐...
弊車駑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漢.劉向《說苑.卷二.臣術》:「賴君之賜……臣得暖衣飽食,弊車駑馬,以奉其身,於臣足矣。」也作「弊車羸馬」。
賞心愜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難同時具備,但是能和許多優秀的文人一起唱和應酬,這四者便同時都享受到了。 「悅目」一詞見於漢.劉向《說苑.卷一九.修文》。劉向(西元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最早的分類目錄專著。另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洪範五行》等書。《說苑》共二十卷,所錄皆軼聞瑣事,分類纂輯先秦到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大都以儒家思想為指歸,闡明國家興亡、政治成敗之理,以為鑒戒。在典源引文中,劉向認為:衣服容貌是用來愉悅眼目,談吐應對是用來愉悅耳朵,嗜好行為是用來愉悅心志。所以一個君子衣冠端正,人民的眼目就會愉悅;談吐...
魚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白龍化為魚形,為漁人豫且所射。見漢.劉向《說苑.卷九.正諫》。後比喻貴人微行而遇險。《文選.張衡.東京賦》:「白龍魚服,見困豫且。」
娛目賞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難同時具備,但是能和許多優秀的文人一起唱和應酬,這四者便同時都享受到了。 「悅目」一詞見於漢.劉向《說苑.卷一九.修文》。劉向(西元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最早的分類目錄專著。另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洪範五行》等書。《說苑》共二十卷,所錄皆軼聞瑣事,分類纂輯先秦到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大都以儒家思想為指歸,闡明國家興亡、政治成敗之理,以為鑒戒。在典源引文中,劉向認為:衣服容貌是用來愉悅眼目,談吐應對是用來愉悅耳朵,嗜好行為是用來愉悅心志。所以一個君子衣冠端正,人民的眼目就會愉悅;談吐...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