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80.2793 ms
共 10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孤陋寡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識淺薄,見聞不廣泛。《抱朴子.外篇.自敘》:「貧乏無以遠尋師友,孤陋寡聞,明淺思短,大義多所不通。」《三國演義》第一○回:「某孤陋寡聞,不足當公之薦。」
|
趾高氣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策.齊策三》1>孟嘗君出行國,至楚,獻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傷此若髮漂,賣妻子不足償之。足下能使僕無行,先人有寶劍,願得獻之。」公孫曰:「諾。」入見孟嘗君2>曰:「君豈受楚3>象床哉?」孟嘗君曰:「然。」公孫戍4>曰:「臣願君勿受。」孟嘗君曰:「何哉?」公孫戍曰:「小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聞君於齊5>能振達貧窮,有存亡繼絕6>之義。小國英桀7>之士,皆以國事累8>君,誠說9>君之義,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國,將何以待君?臣戍願君勿受。」孟嘗君曰:「諾。」公孫戍趨而去。未出,至中閨10>,君召而返...
|
不脛而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詩外傳.卷六》1>晉平公2>游於河而樂,曰:「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船人盍胥3>跪而對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崑山4>,無足而至者,猶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無患乎無士也。」平公曰:「吾食客門左千人,門右千人;朝食不足,夕收市賦;暮食不足,朝收市賦。吾可謂不好士乎?」盍胥對曰:「夫鴻鵠一舉千里,所恃者六翮爾,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飛不為加高;損一把,飛不為加下。今君之食客,門左、門右各千人,亦有六翮在其中矣,將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耶?詩曰:『謀夫孔多,是用不集。』」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說苑.卷八.尊賢》。
(2) 晉平公:...
|
明察秋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纏子》(據《文選.卷四五.設論.班固.答賓戲》李善注引)1>董無心2>曰:「離婁3>之目,察秋毫4>之末於百步之外,可謂明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孟子.梁惠王上》。
(2) 董無心:東周戰國人,生卒年不詳,著有《董子》一卷。
(3) 離婁:人名。黃帝時人,生卒年不詳。相傳能視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
(4) 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後用以比喻細微的事物。〔參考資料〕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
|
探究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和他人溝通的技能 推廣探究式教學的困難點教師的認知與經驗不足:教師對實施探究式教學可能會有不正確的認知,因而使老師擔心無法預知結果,或不能控制教室的秩序及教學活動,這都會造成其認為實施探究式教學是冒險的活動。。無法輕易地改變教師的授課習慣:可能是因為教師在缺乏自信、害怕改變甚至圖安逸的情況下,而讓教師認為改變是冒險的,以至於保守地維持一貫的教法,不圖改變。學生形成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困難: 劉宏文(2001)指出,學生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所提出的問題,大多源自於沒有足夠的背景...
|
敬謝不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解釋3 3.故事4 4.相似、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 曾國藩復歐陽曉岑書:「若以屬之鄙人,惟當敬謝不敏。」全句言自謙己之才能不夠而辭絕。 2.解釋 恭敬的表示不能接受,或以能力不及推託的客氣話。 3.故事 <<無>> 4.相似、相反詞 <<無>> 5.例句 這份工作,恐怕我的能力不足,所以只能敬謝不敏了。
|
司空見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司空李紳,邀蘇州刺史劉禹錫飲酒,命歌妓勸酒,劉賦詩贈李司空,有「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語。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後比喻經常看到,不足為奇。《警世通言.卷三八.蔣淑真刎頸鴛鴦會》:「他生得諸般齊妙,縱司空見慣也魂消!」《官場現形記》第五五回:「幸虧洋提督早已司空見慣,看他磕頭,昂不為禮。」也作「見慣司空」、「司空伎倆」。
|
咬文嚼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隋唐演義》第六回:「但如今世界止憑才貌,不足以勘平禍亂,如遇患難,此輩咬文嚼字之人,只好坐以待斃,何足為用?」
|
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恐懼。《禮記.雜記下》:「故有疾飲酒食肉,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飲酒食肉,皆為疑死。」漢.鄭玄.注:「疑,猶恐也。」唐.劉蛻〈與京西幕府書〉:「富貴固不足疑其來,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
浮光掠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可說也。此在教家已自如此,若教外別傳則絕塵而奔,誠非凡情淺見所測,吾不敢言也。至於詩者,言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詠歌之,但其言微,不與常言同耳,安得有不落言筌者乎?詩者,諷刺之言也,憑理而發,怨誹者不亂,好色者不淫,故曰:「思無邪!」但其理元或在文外,與尋常文筆言理者不同,安得不涉理路乎?滄浪1>論詩,止是浮光略影2>,如有所見,其實腳跟未曾點地,故云:「盛唐之詩如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3>種種比喻,殊不如劉夢得4>云「興在象外5>」一語妙絕。 〔注解〕
(1) 滄浪:嚴羽,字儀卿,一字丹丘,自號滄浪逋客。南宋邵武人,生卒年不詳。為文學批評家,論詩以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