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7.82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簡明容易了解。如:「淺白」、「淺顯易懂」。漢.王充《論衡.自紀》:「何以為辯?喻深以淺。」
牛刀小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嗎?子游聽了便回答說:「我從前聽老師說:『在上位的人學了禮樂,就懂得愛護百姓;在下位的人學了禮樂,便容易聽從治理。』」孔子聽了子游的話,就說:「弟子們!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剛剛說的只是開玩笑罷了!」後來「牛刀」便被用來比喻人富有大材。北宋時,蘇軾的好友歐陽修之孫歐陽憲要去韋城赴任主簿一職,「主簿」是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鑑的地方小官,而韋城也只是一個小地方。蘇軾認為,以歐陽憲的才學卻屈就於這樣的職位,實在是大材小用,便寫了一首詩送他,詩中有「讀遍牙籤三萬軸,卻來小邑試牛刀」句,便是說歐陽憲學識淵博,卻只能在這小地方試身手。後來「牛刀小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有大才能,在小事上施展。
坐懷不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好容易物雖暫聚,尚在人未雙圓,偏偏一個坐懷不亂的安龍媒,要從聖經賢傳作工夫,一個立志修行的何玉鳳,要向古寺青燈尋活計。」
痀僂承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那麼失手的情況十次不會超過一次了;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也就會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臨近地面的斷木,我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地很大,萬物品類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蟬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為什麼不能成功呢!」孔子轉身對弟子們說:「運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說的就是這位駝背的老人吧!」 補充相似詞:聚精會神 心無旁鶩 實例做任何事情,我們應該抱持著痀僂承蜩,才會成功。 參考資料http://xh.5156edu.com/h...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容易受感動或意志動搖而不能堅持。如:「心軟」、「耳根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iron,Fe)化學元素。原子序26。銀白色的金屬元素,富延展性,容易導電傳熱。受電磁感應會產生磁性。在潮溼空氣中容易生鏽。加熱後能與許多化學元素反應,鍛冶成各式材料,為煉鋼的主要原料,是應用最廣的金屬。大多存在於火成岩中。人體中若飲食長期缺乏鐵質會引起貧血。
捷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ic (可得性捷思法、便利性捷思法、經驗性直觀推論法):可得性(availability)意指有多容易想起,估計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會以有多容易想起相關事件作為判斷依據,也會因為記憶的熟悉與否、經驗的次數差異、記憶建構等因素影響判斷。(3) Anchor-adjustment Heuristic (定錨再調整捷思法):定錨效果(anchoring effect)是指在估計數字之前,先讓參與者進行其他無關的數字(稱為錨點)的比較,之後參與者回答主要...
赫爾巴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象。在教育上的內涵而言,為他律(管理、陶冶)到自律。→符合「倫理學」。教材安排:教師給學生的教材應該容易瞭解,且教師所提示給學生的材料或經驗,必須前後銜接,也須重視系統,連貫及活動的特性。課程安排上,也要配合多方面興趣,教學上往「專精」與「廣博」兩方面發展。→符合「心理學」。 教學法赫爾巴特提出四段教學法,對歐洲十九世紀後期的教學法影響甚鉅,但由與用語並非十分明確,故其門生加以改進,變成「五段教學法」並組成「赫爾巴特學派」,使赫爾巴特的思想能繼續存留下來。 四段教學法又稱系統教學法: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清晰(clar...
落花流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流水落花注音︰ㄌ|ㄡˊ ㄕㄨㄟˇ ㄌㄨㄛˋ ㄏㄨㄚ漢語拼音︰liú shuǐ luò huā釋義︰即「落花流水」。見「落花流水」條。 01.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獨自莫憑欄,無限關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歸去也,天上人間。」 02.《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一時流水落花,悠然而去。」 參考詞語︰水流花落注音︰ㄕㄨㄟˇ ㄌ|ㄡˊ ㄏㄨㄚ ㄌㄨㄛˋ漢語拼音︰shuǐ liú huā luò釋義︰即「落花流水」。見「落花流水」條。 01.唐.溫庭筠〈宿城南亡友別墅〉詩:「水流花落歎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還似昔年殘夢裡,透簾斜月獨聞鶯。」
不辨菽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菽,就是豆子。麥,則是麥子。兩者都是很普通的農作物,而且形狀完全不同,極容易分辨。如果一個人連豆子、麥子都無法分辨,就是形容這個人非常無知,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當時晉國發生政爭,貴族大夫欒書、中行偃為了爭奪政權,先殺了受到厲公親信的胥童,然後又殺了厲公,立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是為晉悼公。周子時年才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握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詆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人愚昧無知。亦用來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