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是大陸地區對中學生日常行為的規範性要求。一九八八年九月由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目的在於加強對中學生的基本倫理道德教育和基礎文明行為訓練,使中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進而提高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內容共五章四十條:自尊自愛,注重儀表(一~八條);真誠友愛,禮貌待人(九~十六條);遵規守紀,勤奮學習(十七~二十四條);勤勞儉樸,孝敬父母(二十五~三十二條);遵守公德,嚴於律己(三十三~四十條)。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試行稿)和[中學生守則]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許多內容是對[中學生守則]的具體化。[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解釋權屬於國家教育...
行為能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獨立的意志實施具有法律行為效果的能力。我國民法規定滿二十歲之成年人及未成年人已結婚者為有行為能力人,滿七歲之未成年人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及禁治產人為無行為能力人。
異常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不正常的行為。通常指因心理失常或情緒困擾而表現的各種行為
刻板化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刻板化行為」係人類習慣性、固著性或不自覺的行為反應,如有些人遭遇問題會不斷的搖筆桿、抽菸或重複做某一種動作。學生反應在教學評量上的「刻板化行為」可分為三類:準備評量的刻板化行為、作答反應心向的刻板化行為、面對評量結果的刻板化行為
  1.準備評量的刻板化行為:學生為準備教學評量通常有其習慣性、固著性的準備模式,如有些學生先難而易,有些學生則先易而難;如有些學生不論評量學科特性為何,均從頭到尾依序準備,有些學生則挑選重點準備;又如有些學生每次參與教學評量所使用工具的顏色均同一顏色。若學生違反其準備評量的刻板化行為模式,大多會產生焦慮。
  2.作答反應心向的刻板化行為...
行為主義的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行為主義1.1 思想淵源1.2 基本理念1.3 教育應用1.4 影響評估 行為主義 思想淵源 基本理念 教育應用 影響評估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是大陸地區對小學生日常行為基本要求的規定,是根據〔小學生守則〕制定的。一九八八年八月十日由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試行稿)。該規範共二十條,內容如下:
  (1)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升國旗、奏國歌時,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2)尊老愛幼,友愛同學,平等待人。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和殘疾人。要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3)尊敬師長,見面行禮,主動問好,要用尊稱,不直呼姓名。(4)孝敬父母,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正確教導,不任性;外出或回到家要打招呼。(5)待人有禮貌,會使用禮貌用語;不打架,不罵人;到他人房間要先敲門,經允許再進入;不打擾別人的工作和休息...
良好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一種程式的工作方式是完全依照標準的。參【病態行為】(ill-behaved)。
環境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據聯合國〔國際環境教育計畫〕的建議,環境教育的目的類別包括覺知、知識、態度、技能和參與。
  一般公民具有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必須採取行動參與各種環境問題的解決。美國學者洪吉福(Hungerford)和裴頓(Peyton)於一九七七年稱這種行動為環境行動(environmental action),漢尼斯(Hines)於一九八六年稱這種公民參與的環境問題解決為負責的環境行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馬潤科斯吉(Marunkowski)於一九八八年認為環境行動或環境行為雖然在字面上有所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體認,就是...
放任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憑己意,不受任何約束的行為
行為科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科學方法研究與人類行為有關的現象。其目的在描述、解釋及預測人類的行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