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兒童行為模式問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童行為模式問卷主要目的在評估三至七歲兒童的行為模式,係由臺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發展研究小組根據卡瑞(Carey)及麥克大衛(McDevitt)所編的〔行為方式問卷〕(Behavior Style Questionnaire, BSQ)編製而成。
  量表原文應譯為「行為方式問卷」,但醫院一般通稱為「兒童氣質量表」。量表包括九個項目:(1)活動量:指兒童全天的活動中,其動作節奏的快慢及活動頻率的高低;(2)規律性:指反覆性的生理機能,如睡眠和清醒的時間、飢餓和食量等是否有規律;(3)注意力分散度:指是否易被外界刺激而干擾,改變他正在進行的活動;(4)堅持度:指正在做或想做某件事時,...
行為淪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淪喪是由研究密度如何影響動物社會行為之學者卡爾宏(Calhoun, 1962)所提出。最初,他觀察在戶外圍欄中的野鼠,然而在食物與水完全充足也沒有天敵的狀況下,老鼠的數量卻始終低於150隻。卡爾宏覺得疑惑,於是設計了一個實驗情境繼續觀察。在觀察中他發現當老鼠的族群數目超過正常水準,擁擠將使正常行為完全崩潰。雌鼠不再築巢與哺乳,雄鼠的攻擊水準也會上升,而幼鼠則多半被遺棄或吃掉。卡爾宏將這種在極度混亂、擁擠的情境中發生的狀況稱為行為淪喪。然而,這僅僅是研究動物的結果。由於學習、認知、文化因素都可能與空間密度形成交互作用,因此,人類處於超過人類維持正常社會組織能力的擁擠、高密度環境中,究竟會...
疾病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疾病行為之解釋最為普遍而概括者,當推麥肯尼克(David Mechanic)與福爾卡特(EdwundH.Volkart)二人所下之定義:個人察覺疼痛、不適,或其他機能失調之徵象時,對此諸症狀予以體認、評估,並據以行動者。
  疾病行為相當複雜,不准疾病種類繁多,所造成之痛苦與困難大有出入;同時又每隨個人之注意力、對症狀之體認與評估,以及社會之界定或標籤等而產生不同的反應。再者,病人可求助或使用醫藥照顧之範圍,亦隨時間空間因素與個人基本屬性及其社會文化背景等之不同而有所差異。誠如麥肯尼克所指出,疾病行為既為社會文化制約下而習得之行為模式 ,又為個人對困境(situational d...
趨避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評估環境品質價值的方法之一,當環境品質改變時,為了維持在原來的效用水準下,必須有某些支出發生,此一為降低污染所產生的影響所增加的商品支出價值,即為環境品質改善的價值。但此法在應用上仍有缺陷,即在於很難釐清支出行為中有多少是為了改善環境品質,如購買空調設備的支出,有一部份是要改善室內空氣品質,但也有一部份是為了降低夏日的高溫,故會造成所估得的環境品質價值有偏高之虞。
教師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行為係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展現的一切語言及身體行為。語言行為指教師藉語言為主要工具,以達到教學或溝通的目的;主要包含教學時的講解說明教材、指導提示資訊、發問回饋學生疑難、說明活動分組以及指派家庭作業等。至於教師身體行為則指教師的表情、身體姿態及肢體動作等的表現。由於受到教師內在心理因素如情緒、動機、期望等的變化,為增進教學效果,身體行為常配合語文出現,或單獨呈現,有耐心等候表露關愛之情者,亦有顯現不耐而怒容滿面者。
  為達成預訂的教學目標,教師行為應是有計畫、有系統的呈現;對學生而言,則是合適的刺激變項。唯教師難免受到其他因素干擾,脫離系統的規劃,產生偏頗的行為,引起學生認...
〔領導者行為描述問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領導者行為描述問卷〕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為探討領導行為所精心設計的調查工具。設計的過程是由研究者首先蒐集大約一千八百個領導行為的事例,然後刪減至一百五十題似乎較能代表主要領導功能的項目,再以這些項目的問卷初稿對軍隊及一般人士抽樣施測,請受試者描述其上司的行為。最後將這些問卷反應進行因素分析後,可統整為兩個因素:「倡導行為」(initiating structure)和「關懷行為」(consideration)。
  問卷就是在測量「倡導」和「關懷」這兩個層面的領導行為。倡導行為係指領導者能夠畫清與屬下之間的權責關係,確立明確的組織目標與型態,與建立明確工作程序和溝通管道的行為而...
社會及溝通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ephenson和Lin foot綜合各學者的發現指出,重度障礙者較為停留在「初始式命令(protoimperative)的階段」。Siegel-Causey 及Bash-inski也指出,大部分停留在意圖發展第一、二階段的多重障礙兒童,非常可能僅以「非符號是溝通行為」作為單獨或主要的溝通工具。此外,研究也指出智能障礙兒童和普通兒童一樣,其語用最早出現的形式是用動作,進而再以口語表達基本的意圖(引人注意、要求物品、尋求協助、要求活動等),障礙程度越嚴重,其能力的發展呈現越遲緩的現象。因此,多數重度障礙者將可能停留在無...
認知行為團體治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行為團體治療係採行認知行為治療的理念與技術,運用團體的方式所進行的一種心理治療的活動。依照認知行為治療的看法,人之所以有困擾,係因其具備非理性的信念、錯誤的想法,或是負向的內在語言所致。要解除困擾便需要將上述偏差的觀念改正,而改正的方式是經由所困擾的情緒找出個體的不良認知內容,再以辯論駁斥的方式,修正個體的認知,並且重建適應良好的認知內容。採用團體的方式將相似困擾的成員聚集在一起,除了可以節省治療者的解說時間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成員互相分析,彼此支持,提供駁斥的練習與回饋,以及練習指導或指正他人認知偏差內容及示範正確認知內容,互相監督家庭作業的執行等成員互動的方式,以達成更佳的治療效果...
行為場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場所意指由可替換的人與環境所組成、而彼此互動以完成「場所計畫」的、有邊界、自我調節而有秩序的系統。它具有幾個特質:(1)一種或多種固定的行為模式,及規則性發生的人類活動。如教堂裡講道、唱詩歌的活動。(2)行為模式與周遭無生命物體的連結與協調,如教堂中神壇、座椅、詩歌歌本與做禮拜的關係。(3)確定的時間與空間邊界。在此邊界外的行為很容易和場所裡的區別。如禮拜在星期日早上十點到十一點,教堂的牆所圍出來的神聖空間內進行。(4)不依賴特殊的個人,即場所裡的人幾乎是可以替換的。如教堂裡的牧師與教友雖然改變,卻不影響場所裡功能的進行。(5)對行為場所的影響力或對其功能所負的責任,具有層級性的關係。...
依附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附行為是嬰幼兒(或幼小動物)依附母親所表現的一種情感依賴與親近行為。在五個月大的嬰幼兒,大多數能辨認誰是她或他的母親而產生依附行為,此後至週歲的一段時間,在感情上更具依附母親的傾向。
  根據沙佛爾(H.R. Schaffer)和愛默生(P.E. Emerson)研究嬰兒早期的社會性依附行為發展如下:
  1.非社會行為階段(the asocial stage, 0-6 weeks),非常幼小的嬰兒對於社會或非社會性刺激,往往表現喜愛的反應,幾乎沒有什麼防衛的反應,在此階段末期,嬰兒開始表現出對社會刺激的喜愛與否。
  2.非區別的依附階段(the stag...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