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3.07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性與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性與行為]是美國當代哲學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一九二二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副標題為「社會心理學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ocilal Psychlolgy),書中杜威開放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
  一九一八年春,杜威應李藍.史丹佛初級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之邀,於西方紀念基金會發表了三篇一系列的演說。西方紀念基金會宗旨之一,即是從事「人類行為與命運」(human conduct and destiny)的研究。發表演說之後,杜威又按基金會的要求,將此三篇演說集結出...
行為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課程為我國幼教之父張雪門所創導,張氏於一九一九年開始在家鄉鄞縣開設幼稚園所實驗的課程。經過五次的實驗方衍生而出。一九三八年以後,「行為課程」成為張雪門幼稚園課程的代名詞。行為課程係依據幼兒身心發展,以幼兒為中心,實際生活為課程,大自然及社會為教材,設計教學法為過程,是有計畫、有目標、有檢討的教學法。
  行為課程主張生活即教育,四、五歲的孩子在幼稚園中的生活踐行就是行為課程,教學法根據幼兒的生活而來,從生活而展開,也從生活而結束。讓幼兒從生活實際行動中獲得直接的經驗,這種經驗必須正確又印象深刻,也是人生的基本經驗,有了這些經驗才能產生記憶、想像和思想等種種心理作用,以擴充幼兒...
教師行為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行為研究指採取科學的方法,對教師在教學時所表現的行為進行研究。
  教學活動為師生交感互動的社會歷程;弗蘭德斯(Ned A. Flanders)於一九七六年創用「社會互動分析法」(social interaction analysis),將教師行為分為直接影響及間接影響的行為,其後,謝佛(Cheffers)、麥西尼(Mancini)與馬丁尼克(Martinek)於一九八○年修訂弗氏的分析法,編製[弗蘭德斯社會互動分析謝佛修訂系統量表](Cheffers Adaptation of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 簡稱CAFIAS),...
誘發性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行為學派的古典制約學習理論中,俄國生理學家巴夫洛夫(I.P. Pavlov)用狗作實驗,他將食物當作非制約刺激,將狗分泌唾液當作非制約反應,當鈴聲與食物配對出現一段時間後,只有鈴聲出現時,狗也會分泌唾液;這時的鈴聲就是制約刺激,而狗聽到鈴聲分泌唾液就是制約反應。這種古典制約學習理論中的制約反應是屬於「誘發性行為」,因為這種行為是經誘導才出現的,只有在非制約刺激(食物)先出現的情形下才可能形成這種制約反應。因此誘發性行為也可稱為一種「反應性行為」(respondent behavior)。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有誘發性行為的情形存在。如聞到食物香味時,食慾就會被激發出來;群眾運動時,看到...
自發性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行為學派的操作制約學習理論中,心理學家施金納(B.F. Skinner)以白鼠作實驗,設計了一個施金納箱,裡面有壓桿與食物槽。起初白鼠進入箱時盲目地亂闖,但無意中碰到了壓桿,因而獲得一粒食物。經過許多次同樣情形後,白鼠學會利用壓桿以獲取食物。這種操作制約學習論中的制約反應是屬於「自發性行為」,因為這種行為是主動出現的,在增強物(食物丸)未出現時就表現出壓桿的行為。因此自發性行為也稱之為「操作性行為」(operate behavior)。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情況是屬於自發性行為的表現。如學生努力學習後獲得了好的成績,得到父母師長的獎勵,因此激發他更加努力學習的行為。又如有人無意中拿了別人的東...
社會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成員對其他成員產生具有互動或溝通意含的動作及其表現方式。
破壞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破壞行為是指學生妨礙教學過程的進行,或破壞正常的學校教育之運作的行為。經調查教師意見,認為學生出現破壞行為的主要原因有:(1)不安定的家庭環境;(2)受同儕壓力的影響;(3)對學校課程缺乏興趣;(4)對整個學校沒有興趣;(5)學生本身心理或情緒不穩定;(6)沒有能力完成教室的課業或工作;(7)對成人權威的反叛;(8)失去自尊心;(9)不喜歡教師;(10)吸食藥物等。
  從學生的立場而言,學生所以會導致破壞行為,大多歸罪於教師與學校:(1)是教師的錯誤,因為教師侮辱了學生:(2)學生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3)學校執行規則前後不一致;(4)僅是學生的一點過失而已;(5)由於學校整個...
終點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終點行為是指教師在教學或訓練前對學生所訂定的目標行為。也就是教師尚未進行教學前,期望學生在教學後能達到的行為表現。終點行為大多是以非常具體的行為目標方式敘寫,不但可以觀察,也可以評量。例如,某老師希望透過一套行為改變計畫,將小華的打人行為「由每天打人十次降低到打人三次以下」。括號中所描述的行為就是教師預期的終點行為。終點行為可以由學生在教師教學完畢或訓練完成後,學生在標準化測驗或外表行為上的改變表現出來。終點行為的敘述應包括:(1)明確指出所預期的行為,例如前例中的「打人」即是。(2)註明這項行為改變的方向,例如前例中的「次數降低」。(3)說明成功的標準,例如前例中的「三次以下」即是。
非法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背法律的行為。在法律上,除了要負刑事上的責任外,民事上也有賠償損失的義務。如:「蓄意縱火乃非法行為,是要負法律上的責任的。」
人類社會行為的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的社會行為是個人在文化環境中與別人和一切事物的互動。人自出生以後,沿著生物基礎和心理發展的歷程趨向成熟,其中包括知覺、記憶、觀念等作用,經過學習而發展。在社會性學習方面,由模仿而建立模式,從動作而認識,語言是必須的工具。從了解語言的意義,模仿別人的話,到發展出說話的技巧。所以嬰兒方出世時原無所謂社會行為,須經過與養護者的接觸才有人我互動的形跡。而在開始接觸時,除非養護者有語言障礙,或嬰兒有聽覺障礙,否則必然接受到聲音,進而了解其意義。
  嬰兒自開始便接受父母或養護者的語言影響,無論嬰兒是否懂得,成人習慣性的和嬰兒說話,如問嬰兒「怎麼了?」「要什麼?」「那兒不舒服?」或是「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