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空間結構之行為分析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濟分析法假定人們係依循經濟理性之決策過程,以從事土地使用活動,或決定活動區位,亦即視人為經濟人。此種假定,現實上很難成立。原因是人們每次從事土地使用活動,或選擇活動區位時,通常並未也不可能具備經濟理性決策所需所有知識、能力及情報。行為方法認為人們的活動或區位選擇係基於心理、生理及社會上各種因素共同影響之結果,「滿意」通常是行為者抉擇行為的目標。
  恰賓(Chapin)認為都市之成長及型態之形成,係受到個人、廠商及機關等之活動與地主、開發、消費者、金融媒體、公共機關等開發機構之決策,以及環境系統之影響。
  活動主體與開發主體之行為或決策包括住在何處,工作購貨於何處,...
非語言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語言行為是指不用語言而傳遞個人思想與感受或其他訊息的活動,包括面部表情、手勢、姿勢、身體的移動等,又稱為「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廣義的非語言行為,把聲音如音調、語氣、語速、停頓時間、音量等也包括在內。非語言行為以外在表現為主,不能隱藏或偽裝。但卻可表現出誇張、熱情、欣賞或冷漠,是發訊者要收訊者知道的意思。此種行為,年齡愈長愈常表現,又稱為「情緒表現的社會規範。」
  研究身體語言的專家歸納若干身體語言所代表的內心意義,如:揚眉表示懷疑;雙臂或雙腿交叉表示不願與對方接近,或不贊同對方,或個性保守;上身前傾表示有興趣,或自己的地位較低等。人類學家霍爾(E. Ha...
健康行為之理性行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解釋與預測健康行為時,多年來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相當重要;但是由於其預測力與適用範圍的限制,艾蟬(Ajzen)和斐斯賓(M. Fishbein)在一九八○年出版的〔了解態度與預測社會行為〕(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一書中曾分析理性行動論(如下圖),在健康行為的研究上頗受注目。該理論認為個人的行為都是出自於自己的意志,是可控制的與合乎理性的,且個人是否採行某項行為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是該行為發生與否的立即決定因子(immediate d...
軌外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符合既定法度、規則的行為。如:「他總是放縱恣肆,常犯軌外行為,真叫人受不了!」
反社會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社會行為指個人所表現的各種行為,違反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及法律的規定。
  對在校的學生而言,常見的反社會行為有:逃學、說謊、打架、傷害同學、反抗權威、或破壞公物等。就社會成人而言,反社會行為有:不能符合社會規範與法律的規定,如破壞別人財物、傷害別人、偷竊、說謊、從事違法的行為、行事魯莽衝動易怒等。這些可能是年少時反社會行為的延續。
  如果行為沒有改善,這類型的人可能是犯罪的常客,常常表現衝動的情緒及攻擊行為,因此人際關係不良,甚至無法維持良好的工作表現。
態度與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探討偏見與行動的一致性問題,一九三○年代勒皮耶(R. La Piere)與一對華裔夫婦,用三個月時間行經萬里,走訪二百五十一家飯店與餐廳,以觀其是否拒絕為華裔服務,結果其中只有一家拒絕。後來復郵寄問卷探詢這些商家服務亞裔顧客的意願,結果在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回函中,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說「不」,其他人則回答「也許」,因此認為態度與行為無關。後來魏克(A.W. Wicker)探討相關文獻,於一九六九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態度與行為相關微乎其微,即我們很難根據態度預測行為,部分學者因而認為態度問題不值得繼續研究。
  但後來另有學者研究指出,態度與行為是否一致受其他因素影響,如:第一,態度...
自動行為塑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動行為塑造」與「行為塑造」(shaping)不同,後者係指使用辨別增強和逐步漸近法,促使出現期望的反應的過程;而自動塑造則指動物的一些行為似乎是自動塑造的,並不必透過刻意安排的行為塑造歷程。布朗(P.L. Brown)與任金斯(H.M. Jenkins)發現,若不管鴿子正在做什麼,在固定時距予以增強,且若圓盤是在增強物出現之前呈現,則鴿子也會表現啄圓盤的行為。問題是啄圓盤的反應與食物的增強無關,亦即鴿子從未被增強做此行為時,何以會啄圓盤?有人把這種自動塑造比擬為迷信行為,因為呈現食物之前鴿子正在啄圓盤,所以啄圓盤將維持像迷信的反應一樣。亦有人將之視為古典制約的現象,即呈現的圓盤成為一個...
道德行為訓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行為訓練是指透過對學生日常慎思性行為的指導,與道德規律行為的訓練,使其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教學,是德育方法的模式之一。這種模式側重他律式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種層次較低的德育模式,故應慎重考量施教者所訂定的道德行為
  主張道德行為訓練的學派可以社會學習論為代表,該派主張道德行為是個人在生活的社會中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經學習歷程建立的,如班杜拉(A. Bandura)所提出的抗拒誘惑、賞罰控制以及楷模學習等概念,即顯示道德行為是由外在增強與訓練塑造而成。
  不過道德行為的訓練固然有其價值性,但是如何避免以強制性的方式訓練,以及如何將道德行為的層次由他律提升至自律的...
病態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一種程式的工作方式,為求程式的執行績效,而略過作業系統或控制程式直接存取硬體的工作方式,造成程式和硬體直接相關,更新困難等維護問題。參【良好行為】(well-behaved)。
攻擊性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攻擊性行為指任何企圖傷害別人或損毀物件的破壞性行為,是一種反社會的行為(antisocial behavior),如強盜謀財害命、謀殺等。在此之外,尚有「認可的攻擊性行為」(sanctioned aggression),不在社會規範之內,但在行為者的權限之內,並不違反道德標準。如婦女遭遇色狼侵襲,為了自衛而反擊一名欲傷害他的嫌犯。這種為了自衛而產生的攻擊性行為,在法律上屬於正當防衛,就是一種「認可的攻擊行為」。
  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原因,在於過去的學習經驗。幼兒會直率地表現其情緒行為,如受到挫折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即大哭,揮動手臂,擊打東西;但漸長後,人類就學會在某種情境下表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