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結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嫁女的儀式,由母親為女兒結佩巾,並諄諄教誨,其意猶如今之披頭紗。《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
化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誨。《初刻拍案驚奇》卷三:「舉子見他語言爽快,禮度周全,暗想也不是不可化誨的。」
|
提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附在耳旁提醒、指引。比喻當面叮嚀教誨。《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傳.劉矩傳》:「民有爭訟,矩常引之於前,提耳訓告。」
|
十日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義大利文學家薄伽丘的短篇小說集。敘述西元一三四八年,佛羅倫斯發生瘟疫,七個女子和三個男子相偕到鄉間避難,議定每人每日各講一則故事以排遣時光,共住十日,得故事百篇。為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不帶教誨意義而以娛樂讀者為目的的作品。
|
清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敬稱他人的教誨。晉.陶淵明〈感士不遇賦〉:「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三國演義》第三七回:「公今至此,正可晨昏侍奉令堂,吾亦得聽清誨矣。」
|
補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補救過失,明察是非。《國語.周語上》:「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唐.白居易〈策林四.六十八議文章〉:「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雖彫章鏤句,將焉用之。」
|
謹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恭敬的接受。如:「謹領教誨」。
|
金玉之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珍貴的言論或教誨。《三國演義》第三八回:「孫權曰:『此金玉之論也!』」
|
慈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特指母親的教誨。唐.胡元範〈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詩三首之二:「紫極流宸渥,清規佇慈誨。」
|
訓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誨誘導。《晉書.卷八十八.孝友傳.王延傳》:「農蠶之暇,訓誘宗族,侃侃不倦。」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