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願以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王韜《淞瑣話.卷三.劉淑芬》:「有偽為困苦狀,以乞憐者,並不加察,率如願以償之。」
死灰復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四五.寘鐇之叛》:「劉六、劉七、齊彥名等初發難于霸州。……劉六沉于水,此亦天亡之秋也。然而舍陸登舟,死灰復燃,賈其餘勇,三江騷動。」
逐臭之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呂氏春秋》是秦相國呂不韋門下食客的集體著作,全書共二十六卷,分八覽、六論、十二紀。內容綜合九流百家,暢論天地人物,多主儒術,而參以道家、墨家之言。〈遇合〉篇主要在談論君臣相遇,能否彼此投合並無常理可循,有所遇卻一定先受喜愛,才能相投合。從前有一個人,身上散發出惡臭的氣味,他的父母、兄弟、妻妾以及朋友們,都無法和他生活在一起。他因此感到苦惱而避居於海。然而海卻有人喜歡他的臭味,終日追隨著他,不肯離開。所以人的喜好,也有如此特別而不同於常人的。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逐臭之夫」,比喻有怪癖的人。
老氣橫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古之高士,陽城槐里人。據傳帝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隱于箕山;堯又欲官之,由謂其言汙耳,乃洗耳於潁水之。死後,葬於箕山頂。 (4) 薎:音ㄇ|ㄝˋ,輕視。 (5) 風情張日:風度情調如張射的日光;亦可解為志氣比日高。 (6) 霜氣橫秋:凜若嚴霜的氣勢,瀰漫秋日的天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收成、年成。如:「豐年」、「歉年」、「年景」。《新唐書.卷九九.列傳.戴冑》:「七月以來,霖潦未止,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引經據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通曉《春秋》、《論語》。桓帝時,太常趙典薦舉荀爽至孝,拜為郎中。後來為了躲避黨錮之禍,荀爽隱居漢水十餘年,專事著述,著有《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書,而有碩儒之稱。黨錮解除之後,司空袁逢薦舉荀爽為官,但荀爽未就職。當時社會動亂,禮教崩壞,人們通常不為妻子服喪,或在為父母服喪期間仍到別人家中弔問喪疾,或者私自為死去的長輩加封諡號,這些行為都是違反禮節的。荀爽便引用典籍裡的記載,來糾正時人錯誤的禮教觀念,雖然沒有完全改變當時人的習俗,也收到了很不錯的效果。後來「引經據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引用經書典籍等做為說話、作文的依據。
火傘高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烈日當空。如:「夏日炎炎,火傘高張,海擠滿了戲水的人潮。」
無理取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據《全唐詩.卷三四一.韓愈》引)蝦蟆雖水居,水特變形貌。強號為蛙蛤,於實無所校。雖然兩股長,其奈脊皴皰。跳躑雖云高,意不離濘淖。鳴聲相呼和,無理只取鬧。周公所不堪,灑灰垂典教。我棄愁海,恆願眠不覺。叵堪朋類多,沸耳作驚爆。端能敗笙磬,仍工亂學校。雖蒙句踐禮,竟不聞報效。大戰元鼎年,孰強孰敗橈。居然當鼎味,豈不辱釣罩。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懼染蠻夷,失平生好樂。而君復何為,甘食比豢豹。獵較務同俗,全身斯為孝。哀哉思慮深,未見許回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粗糙、不堅實。《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陶河,河器皆不苦窳。」《文選.何晏.景福殿賦》:「觀器械之良窳,察俗化之誠偽。」
修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一種濯除不潔的節日。於陰曆三月上巳日,臨水洗濯,借以祓除不祥。晉.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宋.張耒〈和周廉彥〉詩:「修禊洛期一醉,天津春浪綠浮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