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耳目更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耳目一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耳目一新」原作「耳目更新」。據《魏書.卷一六.道武七王列傳.河南王曜》記載,元鑒擔任齊州刺史時,正值朝廷厲行革新改變初期,各種法制才開始施行。元鑒遵循高祖的旨意,並兼採齊地舊有的習俗,使法則制度規範清楚,且合於禮法。高祖欣賞元鑒的作法,對身邊的侍臣說:「每州的刺史都能像元鑒這麼做,改變舊風俗有什麼難的?」於是下詔書褒揚讚美元鑒,並且將元鑒的作法頒布天下。齊地的人都愛談論此事,都說所見所聞都變得新奇、清新。後來「耳目一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所見所聞都有一種新奇、清新的感覺。如唐代白居易〈修香山寺記〉中「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句,是說因...
耳目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耳目一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耳目一新」原作「耳目更新」。據《魏書.卷一六.道武七王列傳.河南王曜》記載,元鑒擔任齊州刺史時,正值朝廷厲行革新改變初期,各種法制才開始施行。元鑒遵循高祖的旨意,並兼採齊地舊有的習俗,使法則制度規範清楚,且合於禮法。高祖欣賞元鑒的作法,對身邊的侍臣說:「每州的刺史都能像元鑒這麼做,改變舊風俗有什麼難的?」於是下詔書褒揚讚美元鑒,並且將元鑒的作法頒布天下。齊地的人都愛談論此事,都說所見所聞都變得新奇、清新。後來「耳目一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所見所聞都有一種新奇、清新的感覺。如唐代白居易〈修香山寺記〉中「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句,是說因...
行己有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立身處世均合於禮法。如:「他做人嚴謹,行己有方,故深獲同事的好評。」
包藏逆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阻止楚國進城,子羽說:「我們的城池太小了,容不下那麼多人,就在城外舉行婚禮吧!」但楚人以為如此不合禮法,堅持要進城。子羽只好直接了當地說:「我們國家狹小並不是罪過,但若依賴大國而一點防範之心都沒有,那就是罪過了。我們本來希望聯姻後,可以靠大國的力量安定自己,你們恐怕只是包藏禍心,前來算計我們吧!」楚人知道他們的詭計早被看穿,只好放棄原有的計畫,但為了保持顏面,仍堅持進城迎娶,答應不攜帶武器,鄭國這才放行。後來子羽話中的「包藏禍心」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懷藏詭計,圖謀害人。
法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禮法之言。《孝經.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對證處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對症下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子語類》一書載:宋儒朱熹的門人亞夫問何謂「克己復禮」,朱熹回答:現在的人只會說要克制私欲,嚴格要求自己,卻不去實踐禮義,於是失去準則,使得禮法大亂。聖人孔子就說得很明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作為克制和實踐的標準,就是捉到病根,針對症狀開方用藥。後來「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對證下藥」演變而出,用來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亦用來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了一個實例,可以助我們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府吏兒尋和李延一起來找名醫華佗看病,他們兩個人都頭痛身體發燒,症狀相同。華佗...
顛越不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廢失禮法,不服從命令。《書經.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傳》:「且盤庚之誥曰:『有顛越不恭,劓殄滅之,俾無遣育,無使易種于茲邑。』此商之所以興。」
道不由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承諾不是發自於內心,即使強留人質作為抵押,仍然無法保證彼此能信守約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禮法,即使沒有任何抵押物,也不會破壞盟約。後來「言不由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言詞與心意相違背,今則多泛指心口不一,虛應敷衍。
飽暖生淫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活飽暖安逸之餘,內心卻產生超越禮法的非分之想。比喻慾望無止境。《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這個程朝奉擁著巨萬家私,所謂飽暖生淫慾,心裡只喜歡的是女色。」也作「飽暖生淫」、「飽暖思淫慾」。
對証之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對症下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子語類》一書載:宋儒朱熹的門人亞夫問何謂「克己復禮」,朱熹回答:現在的人只會說要克制私欲,嚴格要求自己,卻不去實踐禮義,於是失去準則,使得禮法大亂。聖人孔子就說得很明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作為克制和實踐的標準,就是捉到病根,針對症狀開方用藥。後來「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對證下藥」演變而出,用來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亦用來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了一個實例,可以助我們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府吏兒尋和李延一起來找名醫華佗看病,他們兩個人都頭痛身體發燒,症狀相同。華佗...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