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49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踰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守禮法。《論語.子張》:「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拘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法所拘束,不能變通以適應環境。《淮南子.氾論》:「拘禮之人,不可使應變。」
隨寓隨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不是呢,卻又放情於山水,優游於典籍,不像一般作官的人。」德孚聽了笑著回答:「我是把忠信孝友這樣的禮法看成浩渺煙波,把安身之處當成承載我的舟船。從前馮夷得道而能悠遊大川,漁夫語畢便順著蘆葦離開,我想也是如此罷了!」德孚話中用了《莊子》中的兩個典故,馮夷和漁夫都是得道高人,由於掌握了自然之道的本體,所以能安於所處的境遇,無入而不自得。德孚以此喻己,說明自己的行為並無矛盾,反而是反樸歸真,以本真去應和環境的變化,再順勢表現在行為上,所以無法以一般「隱」與「不隱」的形式來作判斷。也正因為他了解順道而行的哲學,所以才能「隨所寓而安之為舟舫」,即使在充滿人為虛文的世界裡,亦悠游無所累。後來「隨遇而安」...
放誕風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行不受禮法的束縛。《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十七而寡,為人放誕風流,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清.尤侗《西堂雜組.瑤宮花史小傳》:「花史年少,放誕風流。」
夏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夏代制定的禮法。《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踰閑蕩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放蕩,不受禮法的約束。也作「蕩檢踰閑」。
踰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不合禮法,踰越禮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若能闢禮門以懸規,標義路以植矩,然後踰垣者折肱,捷徑者滅趾,何必躁言醜句,詬病為切哉!」
儕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輩。《隋書.卷五八.李文博傳》:「恆以禮法自處,儕輩莫不敬憚焉。」也作「儕等」、「儕類」。
放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行不受世俗禮法的約束。如:「他為人放達,對世俗禮法皆置之度外。」
應病與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對症下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子語類》一書載:宋儒朱熹的門人亞夫問何謂「克己復禮」,朱熹回答:現在的人只會說要克制私欲,嚴格要求自己,卻不去實踐禮義,於是失去準則,使得禮法大亂。聖人孔子就說得很明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作為克制和實踐的標準,就是捉到病根,針對症狀開方用藥。後來「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對證下藥」演變而出,用來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亦用來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了一個實例,可以助我們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府吏兒尋和李延一起來找名醫華佗看病,他們兩個人都頭痛身體發燒,症狀相同。華佗...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