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是指天子治理國家,必須勝任的三種極狀況,見於〔荀子.正論篇):「天下者,重也,非彊莫之能任;大也,非辨莫之能分;眾也,非明莫之能和。此三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懸天下之權稱也。」也就是說,治理天下的天子擔負最重的責任,非有極其堅強的意志不可;天下為廣大,非有極其明確的分辨能力不可;天下百姓極為眾多,利害各殊,非有極其英明的領導能力輯和之不可。天下之任重、天下大、天下之人眾,這三種極的狀況必有賴聖人承擔因應。也唯有聖人足任王者之位,因為聖人德行完美,可說是權衡天下的標準。這裡「聖人」是荀子心目中理想的執政者,「聖人」應具備的堅強...
亂大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亂」是指國家社會沒有禮義法統、君師人倫,為混亂的狀態;相對的,禮義法統、君師人倫則是人可與天地同樣長久的根本原理,也就是「大本」。「亂大本」的說法見於〔荀子.王制篇〕:「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為之、貫之、積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摠也,民之父母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意思是說天地是萬物生長的原始根本,禮義法度是行政治理百姓的原始根本,有德的君子是禮義法度的原始根本,積善成德、力...
死不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死都不屈服。形容極為英勇剛強。元.周密《齊東野語.卷一八.二張援襄》:「貴身被數十創,力不支,遂為生得,死不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深厚誠摯的情意。《淮南子.要略》:「誠喻意,則有以傾側偃仰世俗之間,而無傷乎讒賊螫毒者也。」《漢書.卷七二.鮑宣傳》:「惟陛下少留神明,覽五經之文,原聖人之意,深思天地之戒。」
磨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不辭辛勞,捨己助人。也作「摩頂放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崇高的仁德。《孟子.盡心下》:「以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三國演義》第四○回:「孔融出府,仰天歎曰:『以不仁伐仁,安得不敗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為調和。《文選.成公綏.嘯賦》:「摠八音之和,固極樂而無荒。」
一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完全秉持法規、公理辦事。稱人公正無私。《文明小史》第六○回:「然而平中丞卻不以此為輕重,委差委缺,仍舊是一秉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為忠誠。《呂氏春秋.仲冬紀.忠》:「忠逆於耳,倒於心。」《文選.陸機.豪士賦》:「大德忠,如此之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誠的感通。《南史.卷六.梁武帝本紀上》:「公永言惟孝,感通神,恭嚴祀典,祭有餘敬。」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