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錄音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裝在小盒子裡的錄音帶。盒內有兩個捲輪,卡入錄音機操作時,錄音帶即由一個捲輪移到另一個捲輪,而達到錄音或放音的目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學中利用四則運算符號+、-、×、÷,將數字或符號聯成相等的子,以便演算者稱為「算」。
赫茲-威廉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力計算公之一種,常用於給水工程管流之計算,係基於實驗室及現場觀察之經驗公V=0.84935 CR0.63S0.54其中
  V:平均流速(m/ sec)
  S:水力坡降
  R:水力半徑(m)(R=A/ P)
  A:斷面積(m2)
  P:濕周(m)
  C:Hazen-Williams流速係數(80~100,依管材及使用年限等而異)
  此公之特點在於流速係數C值非雷諾數(Reynolds number)之函數,其缺點在於其並不考慮水溫度或黏滯度(viscosity)之變化。
母儀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樂術語。調是各種音階和曲調的排列與組合之研究。每一種音階都有一個中心音,音高的次序是從中心音開始向上或向下排列。調除了和中心音及其音階的排列有關外,也和曲調的特色有關,因此在音樂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只西方有不同的教會調和民族音樂調,其他文化的音樂也有不同的調,如中國的宮調、商調等。關於西方的教會調是指西元1000年左右格雷縣聖歌所應用的調,共有八種調:多里亞調(Dorian)、下多里亞調(Hypodorian)、弗里吉亞調(Phrygian)、下弗里吉亞調(Hypophrygian)、利地亞調(Lydian)、下利地亞調(Hypolydian)、米索利地亞調(M...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組織文化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文化模(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目錄1 說明2 內容三層次3 對於班級經營的主要啟示3.1 一、班級文化檢視3.2 二、班級文化建構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說明雪恩的組織文化模,其從文化的實質層面到組織的隱藏信念,解析組織文化的內容。其說明組織文化的精隨透過象徵的文化物象來傳達,反其道而行,這些象徵工具的運用正是塑造組織文化潛在信念的有力工具。 內容三層次(一)可以觀察到的行為:包含組織中的人工品與創...
變奏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奏曲是一種音樂形,音樂中有許多形以變奏為基礎而發展出來,但是最嚴格的變奏曲是一種「反覆結構」(Strophic Structure),它的形是A A1 A2 A3……等等,其中A代表一個「主題」(theme)或「旋律」(air),而這個主題或旋律在整首曲子中以不同的變化方重覆許多次(A1、A2、A3等),這些不同形的變化就是原先主題或旋律的「變奏」。一般說來,在變奏中所用的技巧有裝飾(ornamentation)、移調(transposition)、轉位(inversion)、逆行(retrograde)、增值與減值(augmentation and diminution)...
歸納思考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歸納思考模是美國課程學者塔巴(Hilda Taba)發展的一套教學策略,用來協助學生發展歸納思考的過程,特別是歸類及使用類別的能力。
  塔巴建立此模係基於三個基本假設:第一,思考可以經由教學而發展。第二,思考是個人與資料間的積極相互作用。在教室情境中,只有當學習者在教學材料上進行若干認知的操作,這些材料對於學習者才有用。第三,思考過程有規則的序列,為了要精熟較高層次的思考技巧,必先學會較低層次的技巧。教師應該運用特定的教學策略,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技巧,而這些策略有先後順序。
  塔巴界定了三個歸納思考的階段,並發展了三組策略分別應用在這些階段上:
  第一...
非正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正測驗是指未按測驗的標準化程序而編製的一種測驗,這種測驗通常沒有建立常模,也未經過信度、效度的考驗。例如教師依自己教學的需要而自編的測驗即是,故又稱教師自編測驗(teacher-made test)或非標準化測驗(non-standardized test)。
  非正測驗的編製過程、實施、記分與解釋,較缺乏標準化,所以比較主觀,但仍可作為評量的工具。其特色是可以考慮到教學目標和班級個別差異的因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法度、模。《荀子.禮論》:「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終始莫不稱宜而好善,是禮義之法也,儒者是矣。」《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
2.楷模。如:「其人格足為千秋之法。」《續漢書志.第二八.百官志五》:「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
3.標準的格。如:「建築法」。《宋史.卷一六三.職官三》:「凡造度、量、權、衡,則頒其法。」
4.法國樣。如:「她做了許多法甜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