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職業初中(大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業初中全稱為職業初級中學,為大地區實施初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學校。主要設在農村和經濟不夠發達地區,招收小學畢業生,學制四年,培養具有某種職業基礎知識和一定職業技能的工人、農民和其他從業人員。
  職業初中以農業中學所占比例很大。此類學校是為適應農業生產發展及農村高小畢業生升學就業之需要,而於一九五七年在江蘇、河北等地先後興辦,多為民辦,實行半工半讀。至一九六五年,農業中學一度達五萬四千三百三十二所,在校生數三百一十六萬六千九百人。與此同時,城市職業初中亦得到較大發展。文革期間,職業學校全部停辦。一九七○年代末葉後,包括職業初中在內的職業學校得到恢復和發展。一九八七年一月三日,國務...
軍幼年學校(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軍幼年學校為參考歐洲軍國(德、法、俄)所設的日本軍幹部養成機關,相當於中等教育機關,旨在培養軍人的精神與習慣而後進入士官學校,以接受專門的軍事知識、技能教育。
  幼年學校起源於一八七○年兵學寮的「幼年學舍」(參見「軍士官學校」);尤其幼年學舍是從少年時期開始,以更長的時間接受正規的軍事教育,因而在資質方面確比「青年學舍」的短期速成教育有效。故即使同為士官學校出身,但來自幼年學校者,仍要比來自中學者,被認為更富有軍人氣質。
  幼年學舍於一八七二年改成幼年學校,其後歷經數次改革,而於一八九六年(明治29),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徹底擴充,將原為三年制的幼年學校分...
高級技工(大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級技工是大地區技術工人中最高等級。一九五○年代初期,中國大曾按照工資與技術等級相結合之原則制定了各工種的〔工人技術等級標準〕,實行八級工制,以七至八級為高級技工。一九八三年四月,勞動人事部頒發〔工人技術考核暫行條例〕,有關部委據此修訂〔工人技術等級標準〕,將原來的八級工制改為初、中、高三個技術等級。一九九○年七月十二日,勞動部頒發〔工人考核條例〕,規定要從思想、政治表現,生產工作實績,技術業務水準三方面進行考核,三項考核成績均合格,即為考核合格。工人依據個人之實際情況申請參加相應等級的考核,如通過高級考核後,即可獲得〔技術等級證書〕(高級),成為高級技工、享受相應工資待遇。優秀的高級...
高中學生分流(大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中學生分流是大地區近年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的決定〕中指出,青少年一般應從中學階段開始分流:初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高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學,一部分接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小學畢業後接受過初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者,可以就業,也可以升學。凡是沒有升入普通高中、普通大學和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可以經過短期職業技術培訓,然後就業。為了使高中學生分流,一方面將部分普通高中改為職業高中,另一方面在普通高中內增設職業班。
教育假(大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假是指中國大企業、事業單位和國家行政部門給予幹部和職工參加職業培訓或一般教育或某種學習活動的帶薪假期。這是職工為受教育而享受的權利,亦稱「培訓假」、「學習假」、「進修假」。國際勞工大會一九七四年通過〔帶薪教育假的公約與建議〕將教育假定義為:「在一個工人工作期間的某一階段為教育目的而給予的假期,並提供足夠的經濟支持。」中國大一九八一年〔關於科技幹部管理工作試行條例〕規定中級以上科技人員每三年有三至六個月的進修期。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中央黨政機關幹部教育工作的決定〕中規定中央黨政機關所有幹部一般每三年離職學習半年的制度。對一般幹部和職工,雖然尚無有關教育假的明確規定,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坦的地。漢.盧諶〈贈崔溫詩〉:「平引長流,崗巒挺茂樹。」南朝宋.鮑照〈擬古詩三首〉之一:「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
中小學選修課程(大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大的選修課程主要在高中階段設置;義務教育階段只在地方安排課時中安排極少量課程;如:小學外語、初中鄉土課程和職業選修課程。選修課開設的時間可長可短,可以是一學年、一學期、也可以是若干學時。選修課實施方案一般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制訂,也可以由普通高中,按本校情況設置。
  一九九一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發了一個[關於在普通高中開設選修課的意見](下簡稱[意見]),明確在現階段選修課的目的是:(1)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發揮學生潛在的能力,培養學生自覺鑽研,積極進取的精神。(2)更好地適應社會多方面的需要,為學生高中畢業後升學或就業進一步打好基礎。
...
  〔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係指國務院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加快發展地方教育事業,擴大地方教育經費的資金來源,於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發布的關於開闢教育投資新的來源管道的文件,共十三條。主要規定有:(1)凡繳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單位和個人都應繳納教育費附加;(2)教育費附加率為百分之一,分別與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同時繳納;(3)教育費附加由稅務機關負責徵收,各級銀行為同級教育部門設立教育費附加專戶;(4)教育費附加的徵收管理,按照產品稅、增值稅、營額稅的有關規定辦理;(5)企業繳納的教育費附加,一律在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中支付;(6)地方徵收的教育費附加,...
社會實踐活動(大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地區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加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實踐活動。透過參觀、訪問、調查、考察、宣傳、諮詢、勞動、社會服務等形式,使學生接觸社會實際,了解社會,了解國情與民情。社會實踐活動一般在課餘或課內時間特別安排進行。
副研究員(大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副研究員是大地區科學研究人員(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職稱系列中的高級職稱,次於研究員,相當於副教授。依一九八六年頒發的〔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務試行條例〕,副研究員的任職條件(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稍有不同),除在政治思想方面合格外,還須具備下列條件:任助理研究員已滿五年或獲得博士學位後任助理研究員三年以上;具有本學科較系統、堅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能創造性地開展研究工作,解決較複雜又有較重要意義的理論問題或技術問題;了解本學科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確定研究方向,選定有較大學術意義或應用價值的研究課題,制定可行研究方案;曾取得具有較高實用價值或較大社會、經濟效益的科研成果並提交較高水準的研究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