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失而復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去後再獲得。[例]因為他拾金不,我的錢包才能失而復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擾亂、騷動。通「騷」。《淮南子.兵略》:「貪饕餮之人,殘賊天下,萬人搔動。」
心平氣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是這樣的。當君王提出一個主張時,作為臣子的應該是從不同角度給予建言,使君王的施為更為完備,而不是一地附和而已。再以音樂為例,一篇好的樂章,是各種音符以不同的快慢、高低……組合在一起,互相搭配,調和出優美的音樂,使君子聽了,內心能得到平靜,德行能趨向平和。所以《詩經》說:德音是沒有瑕疵的。像梁丘據這樣只會對君王的說法同聲應合,就好像把清水加到清水裡去調味,誰會想去吃它呢?又好像琴瑟只彈一個單一的音符,誰會想去聽它呢?所以『同』是不好的啊!」此處的「心平德和」指的是心情的平靜,德行修養的平和。有此境界,人的脾氣自然會溫和不暴躁,所以後來由此演變成「心平氣和」這句成語,形容心氣平和,不急不怒。
真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真實的意義。明.陳汝元《金蓮記》第三六齣:「想浮生矇,誰辨雄雌,問前生,難解紅蓮真諦。」
有志竟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破之,殺傷無數,城中溝皆滿。弇知步困將退,豫置左右翼為伏以待之。人定時,步果引去,伏兵起縱擊,追至鉅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屬,收得輜重二千餘兩。步還劇,兄弟各分兵散去。後數日,車駕至臨淄自勞軍,群臣大會。帝謂弇曰:「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此皆齊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韓信襲擊已降,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於信也。又田橫亨酈生,及田橫降,高帝詔衛尉不聽為仇。張步前亦殺伏隆,若步來歸命,吾當詔大司徒釋其怨,又事尤相類也。將軍前在南陽1>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2>,有志者事竟成也!」弇因復追步,步奔平壽,乃肉袒負斧鑕於軍門。 〔注解〕 (1) 南陽:漢朝地名,地約在今河南獲嘉縣北。 ...
另眼相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鏡花緣》第五一回:「婢子今在難中,況家世寒薄,得蒙不棄,另眼相看,已屬非分;何敢冒仰攀,有玷高貴!」
大惑不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惑」本指非常糊塗、迷惑的人。在所引典源《莊子.天地》中提到,世界上有很多善於逢迎諂媚的人,卻不自認為在逢迎諂媚,如果有人指責他們在逢迎諂媚,他們反而會非常生氣;而與這些人一起同聲附和,卻不認為自己跟他們一樣是在阿諛奉承,這樣的人真是愚笨極了。因此莊子認為︰「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知道自己這樣做是愚的,那他還不算是個非常糊塗、迷惑的人,因為一個非常糊塗、迷惑的人,終其一生都無法理解這是愚笨的行為。後來「大惑不解」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對事物感到非常疑惑,無法了解。
大驚小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驚小怪」一語當從「驚怪」變化而來。漢語使用「大?小?」來構詞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大呼小叫」、「大吆小喝」等。一般來說,經過這樣構詞轉化,語義會變得較強,所以「大驚小怪」比「驚怪」語義強,更能夸飾與強化驚怪的程度。「驚怪」一詞出現的時代稍早,例如《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乃者日中見,陰薄陽,黑氣為變,百姓莫不驚怪。」《續漢書志.第三.五行志一》:「有一狗突出,走入司徒府門,或見之者,莫不驚怪。」都是形容驚奇訝異樣子。一般使用「驚怪」時,其對象通常確實都是較為奇特的異象,後來構詞轉化,成為「大驚小怪」一語時,強化了驚怪的程度,但反而習慣用於一些不足為奇的小事,以突顯出反應的過度。如宋代朱...
妄自尊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條。 01.《西湖二集.卷二四》:「汝在世上,並無陰德及於一民一物,妄尊自大,刻剝姦險,一味瞞心己。」 
笨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聰明、不靈巧。如:「沒想到一向笨拙的他,也能設計出這樣富有創意的舞會!」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