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945 ms
共 9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憤怒或情緒激動時大聲喊叫。[例]吼罵、怒吼、大吼大叫
|
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冒犯、干犯。如:「觸犯長上」。《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婆婆耐不過,從頭將打先生、罵媒人、觸夫主、毀公婆,一一苦訴一遍。」
|
腳踏實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西遊記》第二二回:「八戒罵道:『我把你這個潑怪!你上來!這高處,腳踏實地好打!』」
|
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責罵。如:「申斥」、「痛斥」、「呵斥」。
|
嬌生慣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以想斬草除根,以除後患。他對小璉哥十分刻薄,不讓他吃飽,晚上睡在廚房的炕上,沒有床沒有被,又打又罵,作牛作馬,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變得又瘦又病。還好後來晁夫人收留他,晁思才也因作惡太多而死,又一印證果報之說。
|
少不更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叛變失敗,但仍握有權勢,耿直的周顗開罪了他,於是被捕。在被押解赴刑場途中,經過帝王祖廟,周顗破口大罵說:「王敦這個奸臣使國家傾危,生民塗炭,希望上天顯靈,讓他早點遭到報應!」話還沒說完,衙役便用戟(ㄐㄧˇ)搗得他滿口是血,但周顗並未顯露畏懼之色,仍從容自若地受刑。「君少年未更事」一語,後來濃縮成「少不更事」,用來形容年紀輕,閱歷淺薄。而「更事」一詞在晉朝之前已見於文獻。據《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曾對人說:「吾預知當爾,非聖也,但更事多耳。」意為:我能預知事情的發展,並不是因為我超凡入聖,不過是經歷世事豐富而已。
|
疾言厲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語急迫,神色嚴厲。形容人發怒的樣子。明.沈鯨《雙珠記》第一三齣:「我那時疾言厲色,雖辱罵了他一場,恨藏奸賣俏,真是個人中獸。」《官場現形記》第五四回:「那梅大老爺的臉色,已經平和了許多;就是問話的聲音,也不像先前之疾言厲色了。」
|
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聲斥責、怒罵。通「呵」。《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禰衡傳》:「而衡言不遜順,祖慚,乃訶之。」《晉書.卷五三.愍懷太子傳》:「成都王穎見而訶謐,謐意愈不平。」
|
詬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恥辱。《禮記.儒行》:「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引申為譏罵、指摘。宋.蘇軾〈與李公擇書〉:「非兄,僕豈發此?看訖,便火之,不知者以為詬病也。」也作「詬厲」。
|
端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詳細察看。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端詳這文冊,那廝亂綱常當合敗。」《文明小史》第一回:「知府取過來仔細端詳過一回,罵了一聲:『胡說!』」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