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50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七上八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丞的時候,曾經奏章評論劉攽(ㄅㄧㄣ)的姪子仲馮。有一天,劉攽遇見了傅欽之,就說:「我的姪子是不是犯了麼過錯,以致於讓您要奏章來評論呢?」傅欽之感到慚愧,回答說:「這篇奏章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文字。」劉攽細看了之後,笑著說:「我姪子真的只是個普通人才啊!」原文中的「三平二滿文字」和「七上八下人才」是對仗。「三平二滿」也是宋代常用詞語,例如宋.辛棄疾〈鷓鴣天.莫殢春光花下遊〉詞:「百年雨打風吹卻,萬事三平二滿休。」也作「二平三滿」。「三平二滿」的意思也是普普通通,所以可以和「七上八下」相對。但是這種「七之上、八之下」的用法,後世罕見。
喋喋不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釋義2 語源2.1 譯文3 近義4 反義5 例句6 引用 釋義形容人言語囉唆,沒完沒了的樣子。喋喋,話多貌。休,停止。 語源漢書 張釋之傳:「浮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給哉!」 譯文浮絳侯、東陽侯這兩位長者對這件事都不曾評論過,結果你這麼都不是的人卻在這裡說個沒完! 近義絮絮叨叨 呶呶不止 刺刺不休 嘮嘮叨叨 絮絮聒聒 反義言簡易賅 沉默寡言 噤若寒蟬 啞口無言 例句不要喋喋不休的抱怨了,還是趕緊把分內的事做好吧。 引用<<中學生多功能成語典>>編...
馬耳東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據《全唐詩.卷一七八.李白》引)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直1>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2>射3>馬耳。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注解〕 (1) 不直:沒麼價值。直,通「值」,抵得上。 (2) 東風:春風。 (3) 射:吹掠。
目瞪口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呆若木雞,瞠目結舌反義:神色自若辨似: 「目瞪口呆」及「呆若木雞」都是用來形容發愣的樣子。 「目瞪口呆」一般用於形容驚訝或窘迫,不用於形容愚笨;「呆若木雞」使用範圍較廣,可用於形容因恐懼、驚訝、窘迫或困惑而產生的反應,亦可用於形容愚笨的樣子。 目瞪口呆 呆若木雞 辨似例句 ○ ○ 閃電忽然劈倒了大樹,讓他們嚇得~地站在原地,不敢動彈。 ㄨ ○ 這個人叫他做麼都慢半拍,~的樣子,令人生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約束、節制。如:「收斂」、「斂容」。《漢書.卷七六.張敞傳》:「此言尊貴所以自斂制,不從恣之義也。」《紅樓夢》第九七回:「寶玉見了父親,神志略斂些,片時清楚,也沒麼大差。」
滿城風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 2.語譯 某件不尋常的事情發生消息傳遍各地。 3.故事內容 黃州潘大臨善於寫詩,經常有佳句。謝無逸寫信問他,最近可有麼詩作,他回信道出秋天的景物,件件是佳句,昨天剛剛寫出一句好詩:“滿城風雨近重陽”。忽然催租人來了,詩意全消,所以只有這麼一句奉上。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風風雨雨 相反詞 一片祥和 5.例句 這事情已是滿城風雨,你竟然完全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墊著腳尖,舉起腳跟。[例]蹺起腳爭看發生了麼事。
豁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胸曠達,度量寬宏。[例]他生性豁達,這點小挫折對他而言根本算不了麼。
目不見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楚莊王想要攻打越國,莊子就問他為麼要攻打越國?他回答說:因為越國政亂兵弱。莊子聽了便說出他心裡的憂慮:「君王你的智慧正如眼睛一樣,可以看見百步之外的東西,卻不能看見自己的睫毛。楚國軍隊曾敗給秦、晉,因此喪失數百里的土地,這是兵弱。強盜莊蹻在楚境內四處作亂,官吏卻拿他沒辦法,這是政亂。君王你看不見自己國家的亂象,卻想攻打越國,這是見遠而不能見近。」於是楚莊王打消攻打越國的念頭。後來「目不見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見遠而不能見近。另外,《胡非子》:「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眥。」也指見遠而不能見近的意思,只是用字不同。眥(ㄗˋ),眼眶。意指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眼眶。「目不見睫」...
虛有其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唐代的鄭處誨在《明皇雜錄》中記載,唐玄宗時中書舍人蕭嵩,長得高大,留著鬍子,相貌英偉俊秀。有一天晚上,蕭嵩被唐玄宗臨時召見,要他草擬一道任命蘇頲為宰相的詔書。蕭嵩寫好後呈給玄宗過目,文中以「國之瓌寶」一詞稱讚蘇頲,但「瓌」字是蘇頲父親的名諱,於是玄宗要求蕭嵩當場更改。蕭嵩又急又害怕,流了一身汗,久久不能下筆。過了好一會,玄宗走到蕭嵩身邊觀看,看到他只將「瓌」字改成「珍」字,其餘的都沒改。等蕭嵩退下後,玄宗把草稿扔在地上,說:「蕭嵩只是外表長得好看罷了!根本沒有麼內涵。」後來「虛有其表」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空有華麗的外表,卻無實際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