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蹺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ㄚˇㄐㄧㄠˇㄒㄧㄤˋㄕㄤˋㄊㄞˊㄑㄧˇㄖㄨˊ:「ㄑㄧㄠㄐㄧㄠˇ」。
  2. ㄕㄨˋㄑㄧˇㄖㄨˊ:「ㄑㄧㄠㄑㄧˇㄉㄚˋㄇㄨˇㄓˇ」。
  3. ㄌㄧㄡㄊㄠˊㄖㄨˊ:「ㄑㄧㄠㄐㄧㄚ」、「ㄑㄧㄠㄎㄜˋ」。
  4. ㄍㄠㄑㄧㄠㄧˋㄓㄨㄥˇㄇㄧㄣˊㄐㄧㄢㄨˇㄉㄠˋㄅㄧㄠˇㄧㄢˇㄓㄜˇㄕㄨㄤㄐㄧㄠˇㄅㄤˇㄗㄞˋㄧㄡˇㄊㄚˋㄐㄧㄠˇ˙ㄉㄜㄇㄨˋㄍㄨㄣˋㄕㄤˋㄅㄧㄢㄗㄡˇㄅㄧㄢㄅㄧㄠˇㄧㄢˇㄖㄨˊ:「ㄐㄧㄣㄨㄢˇ˙ㄉㄜㄍㄠㄑㄧㄠㄅㄧㄠˇㄧㄢˇㄓㄣㄕˋㄊㄞˋㄐㄧㄥㄘㄞˇ˙ㄌㄜ!」②ㄓˇㄅㄧㄠˇㄧㄢˇㄍㄠㄑㄧㄠㄩㄥˋ˙ㄉㄜㄇㄨˋㄍㄨㄣˋ
  5. ㄒㄧㄑㄧㄠㄕˋㄑㄧㄥˊㄍㄨㄞˋㄧˋㄦˊㄨㄟˊㄅㄟˋㄔㄤˊㄑㄧㄥˊㄖㄨˊ:「ㄗˇㄒㄧˋㄒㄧㄤˇㄌㄞˊㄓㄜˋㄐㄧㄢˋㄕˋㄑㄩㄝˋㄧㄡˇㄒㄧㄑㄧㄠ。」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āo
解釋:
  1. 把腳向上抬起。
    【例】把腿蹺起來並不雅觀。 ◎
  2. 豎起。
    【例】蹺起大拇指。
  3. 墊著腳尖,舉起腳跟。
    【例】蹺起腳爭看發生了什麼事。
  4. 溜、逃。
    【例】蹺家、蹺課
  5. 一種在傳統戲劇、舞蹈中,供表演者綁在腳上使用的木製道具。
    【例】高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āo
解釋:
[動]
1.抬起、舉起。如:「蹺腳」、「蹺起大拇指稱讚。」《紅樓夢》第九九回:「李十兒坐在椅子上,蹺著一隻腿。」
2.死。如:「蹺了」、「蹺辮子」。
[名]
一種在傳統戲劇、舞蹈中供表演者綁在腳上使用的木製道具。如:「蹺工」、「踩高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hia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高蹺。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