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隙之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之位,是以傾覆秦國而禍殃其宗,盡失其瑟,何膠柱之調也?」 〔注解〕
(1) 權衡:衡量、評估事物得失輕重。
(2) 睹:看見。
(3) 辰參之錯:參星在西方,辰星在東方,夜間此出彼滅,白天一同隱沒,不能並見。辰、參,星宿名。
(4) 膠柱調瑟:比喻頑固而不知變通。見「膠柱鼓瑟」。
|
罔知所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桓公尊為「仲父」。《管子》一書是他的思想代表作。在〈七臣七主〉篇中,評論七種國君和七種臣子行為的得失。說明君主治國的態度和方法,在在影響了臣子和人民的行為。其中提到一種擅作威福的暴君,喜怒無常,動輒嚴厲治罪而殺人,絕不寬赦,那麼臣子就會震驚而不知如何是好。君主若不及時覺悟,則國家的法度日漸衰敗,國家也就不再安定了。後來「不知所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也有人以為這句成語是從《論語.子路》中,孔子所說的「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演變而來。一個國家不行禮樂,刑罰不公平,人民當然無所適從,不知所措了。《論語》原文中的「錯」,就是「措」的通假字。
|
背若芒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宣帝:劉詢(西元前91∼前49),漢武帝的曾孫,繼漢昭帝後即位。因幼年流落民間,深知民間疾苦和吏治得失,故親政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能,邢鼘匈奴臣服,威震西域。
(2) 謁見:通名刺進見。後泛指進見尊長或參拜宗廟。謁,音|ㄝˋ。
(3) 光:霍光(?∼西元前68),字子孟,西漢平陽(今山西臨汾縣南)人。武帝時,為奉常都尉,甚見親信。昭帝時,為大司馬大將軍,封博陸侯。秉政二十年,未嘗有過。卒諡宣成。
(4) 驂乘:音ㄘㄢ ㄕㄥˋ,古代乘車陪坐在右邊的人。
(5) 憚:音ㄉㄢˋ,害怕、畏懼。
(6) 芒刺:草木莖葉、果殼上極為細小的刺,黏刺在皮膚上很難拂去,令人痛苦不安。
|
草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原稿。《後漢書.卷三二.樊宏陰識列傳.樊宏》:「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輒手自書寫,毀削草本。」《晉書.卷四七.列傳.傅玄》:「後以禪文草本非祗所撰,於是詔復光祿大夫。」
|
失馬亡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馬,走失了馬。參見「塞翁失馬」條。亡羊,丟失了羊。參見「亡羊補牢」條。失馬亡羊比喻福禍得失時常互轉,不能以一時論定。明.單本《蕉帕記》第三六齣:「耳不聞斬蛇逐鹿,口不言失馬亡羊,一任他桑田變海,海變桑田。」
|
機關用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盡所有精巧的計謀。比喻費盡心機。宋.黃庭堅〈牧童〉詩:「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得失枯榮總在天,機關用盡也徒然。」
|
一跌不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蹶不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西漢劉向所撰《說苑》一書,記錄軼聞瑣事,雜以議論,以儒家思想為指歸,闡明國家興亡、政治得失之理,以為後世鑒戒。〈談叢〉這篇是各家名言彙編,其中「一噎之故,絕穀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本於《淮南子.脩務》:「今以為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絕穀不食;以一蹪之難,輟足不行。惑也。」大意是:現在因為有的學者有過錯就詆毀所有的學者,不再學習,就像一旦被飯噎到,便不再吃飯,跌了一跤,就畏縮不敢再向前走。這未免太糊塗了。後來「一蹶不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遭受挫敗,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
論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評量、辨析。《禮記.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記》:「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聽斷大政,論辨得失。」
|
夢裡南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華富貴的虛浮,和人世的變化無常。從此一心向道。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南柯一夢」,用來比喻人生如夢,富貴得失無常。
|
理得心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或有參錯,則其責負自在有司。官長所第,中正輩擬,比隨次率而用之,如其不稱,責負在外。然則內外相參,得失有所,互相形檢,孰能相飾?斯則人心定而事理得,庶可以靜風俗而審官才矣。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