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末大不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十一年》中,楚靈王問申無宇說︰「一個國家有大城市是好是壞呢?」申無宇就舉了鄭國曼伯、宋國子游、齊國無知、衛國獻公四人為例,指出他們都是因為大城首長的權力太大,中央無法控制,最後叛變,因而遭到殺害或被迫出逃。所以他認為︰「如果從這四個人的例子看來,有大城市對國家是有害的。樹枝太粗就會折斷,尾巴太大就擺動不易,大王您應該明白這道理。」後來「尾大不掉」被用來比喻下屬的勢力強大,在上者難以駕馭;亦用來比喻事物因輕重關係倒置,形成難以控制的局面。
內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宮禁親近之臣。唐.韓愈〈順宗實錄一〉:「二十餘日,中外不通,兩宮安否?朝臣咸憂懼,莫知所為,雖翰林內臣,亦無知者。」
聾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無知。唐.韓愈〈朝歸〉詩:「坐食取其肥,無堪等聾聵。」
不辨菽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辨菽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菽,就是豆子。麥,則是麥子。兩者都是很普通的農作物,而且形狀完全不同,極容易分辨。如果一個人連豆子、麥子都無法分辨,就是形容這個人非常無知,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當時晉國發生政爭,貴族大夫欒書、中行偃為了爭奪政權,先殺了受到厲公親信的胥童,然後又殺了厲公,立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是為晉悼公。周子時年才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握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詆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人愚昧無...
一成不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成不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王制》中描述古代的司法制度,犯人的罪行一旦判決之後,君王先命三公共同審理,之後三公再將判決書呈交給君王。君王看了判決書之後,得依「因無知而犯罪」、「因過失而犯罪」、「因遺忘而犯罪」三種情形,酌量給予減刑,最後裁定刑罰。刑罰一旦裁定,即使只是輕微的小罪,也必須澈底執行,不得赦免。因為一旦犯罪成立,刑罰就會加在身上;一旦刑罰加到身上,就不可能再改變了。所以一個君子在裁定刑罰之前,必定會竭盡心力來審理案件。後來「一成不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引申指事情既定之後,從不改變。
鄧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道,若是然乎!」(《伯牙琴•吏道》) 著作著有《伯牙琴》一書。他的書取名為「伯牙琴」,是有感於「世無知音,余獨鼓而不已」。 評價(資料取自於網路)
堂間處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警覺災禍就要降臨在自己身上。現在你們完全沒想到趙國被攻破後,災難將會降臨在自己身上,人和燕雀同樣無知嗎?」後來「燕雀處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身處危境而不自知,毫無警惕之心。出現「燕雀處堂」的書證如《三國志.卷五三.吳書.張嚴程闞薛傳.薛綜》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臣(薛珝)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
深文巧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深文,嚴苛的引用法律條文。巧詆,巧妙的詆毀別人。深文巧詆指巧妙的引用嚴苛的法律,陷人入罪。《史記.卷一二○.汲黯傳》:「刀筆吏專深文巧詆,陷人於罪,使不得反其真,以勝為功。」《明史.卷一六四.左鼎傳》:「小民無知,情貸可也。官吏深文巧詆,與故殺何異?」也作「深文巧劾」。
鑠金眾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找來當初反對鑄鐘的樂師州鳩,對他誇耀的說:「看吧!鐘聲果然很好聽,你的顧慮是多餘的。」州鳩對於景王的無知和自誇十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認為他已經年老了,什麼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而在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
狂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狂妄無知的人。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則譁笑之,以為狂人。」《宋史.卷一○四.禮志七》:「九鼎新名乃狂人妄改,皆無依據,宜復舊名。」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