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前塑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Margaret Mead, 1901~1978)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社會工業化以後,科技日新月異,年長的人就得向晚輩學習了。也就是由於科技的進展一日千里,文化規範與生活準則,均由年輕人或新生代所創造和領導,教學乃成為由下而上的傳遞過程,掌握嶄新尖端科技知識的年輕人反而要承擔起再教育年長的任務。
文化重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重組」係指把新的文化納入現存文化體系之中,形成文化的一連串改變,例如同化與調適等。
  「文化重組」是一種過程,是經過一段時間才形成的,也是一種結構的改變;發生於新舊文化的交替,可能使文化更新。文化發生重組的主要原因為:(1)新文化元素的移植;(2)新文化元素的選用;(3)舊文化元素的更新;(4)舊文化元素的拋棄。
  人們對文化的看法,是一種認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為:認知結構是一種不斷破壞與不斷重組的過程。因此,文化結構也是一種不斷破壞與重組的過程;不過文化結構的破壞與重組的週期比較長。
種族次級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族次級文化是多元種族社會中整體文化的一環。「種族」一詞之用於人類,最早是指起源相同的人;就生物學的意義而言,由亙久不變的相同形質及屬性所構成的族類,稱為種族。是以人類依其祖先及血脈相承而來的共同生理遺傳特徵,如體質、體型,膚色等,可以分成幾類較大的群體,也就稱為種族或人種。目前通俗的用法,都是依膚色將人類分成白、黑、黃等不同的人種。這些最初的人種,經由物競天擇的過程,會形成不同的亞種。同一種屬或族類的各個亞種,遺傳條件相似,但分立競爭的結果,可能在地理上互相分隔,在文化上各有所好,因而自成一族,通常稱為民族。從人類的歷史來看,各個人種及其亞種不可能始終維持直線的繁衍,透過遷移、婚姻、戰爭...
宜蘭縣文化局演藝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成立於西元1984年,原為「宜蘭縣立文化中心」,至西元2000年改制隸屬宜蘭縣文化局。其演藝廳之舞台為一混合鏡框與開放式之舞台設計,是全國首創三面式舞台設計。三面式舞台觀眾席位:1、2樓487位,3樓144位,總計631位;鏡框式舞台觀眾席位:1、2樓377位,3樓117位,總計494位。地址:宜蘭市中山路二段482號。
資訊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訊文化是建構組織文化的一環,關切的是組織中的成員對於資訊與資訊科技的共識或共享的信念,其中包括行為、價值觀、態度、規範、與潛在意識的假設。由於現代企業及組織高度依賴資訊科技處理複雜的工作,組織成員必須以彈性與包容的態度看待資訊科技在工作場域及工作流程的角色與影響。資訊文化影響組織成員在資訊分享、新科技導入與採用、知識管理等活動的推動與落實,因此建立共享的資訊文化基礎,是營造優質組織文化的基石。
文化交流的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交流的教育活動,在於透過教育的方式,將不同的文化傳達給學生,藉此而使原本孤立甚或敵對的文化,產生互動,減少彼此間因為誤解而產生的衝突,以達成人類和平共處的目的。
  文化交流的活動,在本世紀初即已產生。最早是美國的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 Peace)於一九一九年大力推動國與國之間師生的交換計畫。除了精選當時許多美國大學生到世界各國求學及研究外,更援助當時的德、義、西班牙等國家的教授,前往美國任教。在一九三九年,美、英、法、德互組「文化關係計畫」(Cultural Relations Program)以為人類服務...
文化戶口(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戶口」係大陸地區農村教育部門或村校校長用以記錄及統計適齡學生入學情形的方法。文化戶口一般採「花各開」形式,遂戶記錄已出生孩童之入學情形。
文化補習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補習教育在大陸地區亦稱第二次基礎教育,為補償性教育,以在學齡期末完成基礎教育的成年人為對象。一九四九年以後,大陸地區開展對工人、農民、士兵、幹部的文化補習教育,一方面進行掃除文盲工作,一方面對有初步閱讀能力的工農幹部施以完全小學程度的教育,脫產學習二至四年,畢業後本著自願原則,或回原單位工作,或考入工農速成中學或其他幹部學校繼續學習。一九五五年秋季,根據教育部的通知,工農速成中學停止招生。自此以後,工農幹部和工農群眾的文化補習教育一律採取以業餘學習為主的形式。
  一九七九年,大陸教育部在全國職工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在幾年之內,把提高文化大革命以來參加工作的青壯年職工的政治、...
  蘇維埃工農文化教育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實施的工農文化教育。
  民國二十年(1931)十一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中國蘇維埃政權應開始施行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首先應在青年勞動群眾中施行,並保障青年勞動群眾的一切權利。」
  二十三年(1934)的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進一步提出了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和階級鬥爭服務,使教育與勞動聯繫起來,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中心任務是「勵行全部的義務教育,發展廣泛的社會教育,努力掃除文盲,...
文化的圖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提出「文化的圖像」的理論,從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提出文化圖像的概念:文化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基礎,而且「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其設計。然而生活方式與設計有廣闊的範疇,不僅包括具體而可觀察得到的生活存在必需的物質工具文明、人際關係的準則規範,以及表達內在情操的藝術、文學、音樂、歌舞等,同時也包括不可觀察而抽象存在的價值觀念、邏輯思考、象徵意義,以及理想典範等。
  文化可以分為精緻文化、常民文化、休閒文化、精神文化等。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容許各種文化的並存,容納差異與不同,才能看到文化結構的全面。
  文化具有圖像的意義,可以塑造,因此每一個國家都在...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