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40.31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育的文化功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廣義而言,每個社會皆有教育制度,可能是正式的學校教育,也可能只是非正式的口語傳授和學習活動,以培育、訓練社會中年輕的下一代,使其學習社會所共享的一切行為模式,成為社會中的一分子。由此可知,教育有其明確的文化功能。茲分述如下:
  1.文化傳遞:教育最明顯的功能就是將一個社會的文化模式、價值觀念、社會規範等由一代傳到下一代。人類的文化包括物質的與非物質的二類,均有賴教育活動,才能將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緜延不斷地傳遞下去。透過教育歷程的傳承,文化遺產得以保存,社會的穩定與進步才有可能。
  2.文化選擇:教育不僅將文化傳遞下去,並在傳遞過程中,加以篩選,摒除文化的糟粕,而保留...
嘉義市文化局音樂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民國八十一年〈1992〉七月一日奉准成立,民國八十二年〈1993〉二月廿七日正式開館營運。原名「嘉義市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六年〈1997〉十二月一日改制隸屬於「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其音樂廳開放租借作為戲劇、音樂、舞蹈及電影等演出活動。地址:嘉義市忠孝路275號。
文化代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代替」係指一種文化元素的部分或全體,代替另一文化元素的過程。這種情形常在文化變遷中發生。
  關於「文化代替」學者的重要理論有:
1.美國人類學家克婁伯(Alfred Louis Kroeber)認為:「代替」為一項不需加以界說的基本概念,與「替換」(replacement)、「移置」(displacement)幾乎是同義字。「文化代替」的發生,是因為新文化元素有時會代替較舊的文化元素。「文化替換」與「文化移置」情形也相似。2.美國文化學家巴耐特(H.G. Barnett)認為:在文化變遷過程中,文化的每一項創新,都是一些觀念的集合。在文化所作的安排各部分之間,僅...
文化廳(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廳為日本文部省的一個外局,為日本文化行政機關,掌理文化之振興、普及、文化財之保存運用與宗教行政事務。
  文化廳係依據日本政府公布之〔國家行政組織法〕及〔文部省設置法〕之規定而設置,以發展文化、保存運用文化財及行使有關宗教之國家行政事務為其任務。文化廳之首長稱為文化廳長官,置次長一人輔助長官處理廳務。下設長官官房及文化部、文化財保護部兩部。長官官房為幕僚單位,負責祕書、人事及總務等方面的業務;其餘兩部為業務單位,其職掌列述如下。
  文化部掌理左列事務:
1.關於文化發展之企畫、協助及建議事項。2.關於文化發展及推廣之補助事項。3.關於劇場、音樂廳、美術館...
尼羅河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埃及文化。埃及人約在一萬年前遷至尼羅河流域,建立王國。在文化上有長足進步,如象形文字、太陽曆、幾何學定理、水利工程、建築、醫學等。
中華文化復興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五十五年,政府為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紀念國父所創三民主義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乃頒定國父誕辰十一月十二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
文化互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互化」一詞原為西班牙文化人類學家奧立茲(F. Oritz)所提出,但並沒有普遍被使用,後來經過英國文化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B. Malinowski, 1884~1942)大力提倡,擬以該名詞來取代「文化濡化」(acculturation),但並沒有完全成功。因此,「文化互化」只在西班牙語系的國家用得比較普遍。
  「文化互化」係指一個文化的轉變,與另一個文化發生共同的作用,又稱「文化共化」(conculturation)。在文化互化的過程中,有兩種情形發生:
1.兩種文化的一方有失,也有所得,即互為消長。2.互化的結果,有可能引起「文化更新」(neocultur...
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聯合報系為回饋社會,發揚中華文化,特於民國70年(1981)成立國學文獻館,成立之宗旨約為:(1)調查、收集海外珍藏之我國文獻資料,並攝製微捲,歸國存藏,以便國內學者與一般社會人士利用;(2)編印國學資料叢書,提供各界參考;(3)舉辦學術活動,以提升我國之國學研究水準。
  在行政組織上,國學文獻館為聯合報文化基金會機構之一,直隸聯合報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館內設館長及副館長各1人,承董事長之命,綜理館務。以下分設文獻部、出版部、服務部、管理部、研究部等單位,分理相關之事務。
  國學文獻館對外開放所藏資料,每日上午9時半至下午5時半為閱覽時間,星期及例假日休息。
文化結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國結構主義人類學家李維斯陀(Claude Lévi-Strauss)認為:凡是存在之物皆有結構,結構是存在者的必需條件;甚至只有結構堪稱「真實」(reality)。因此,結構的兩個特點為:(1)結構為一實體,本身自足,所以能存在;(2)結構皆有其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說,結構是一種組織,也是有脈絡可循的系統。也有一些文化學者,把文化結構看成是一種「文化架構」。文化結構的形成,除了結構的一般要素外,還要有下列的特殊要素:(1)不同的文化之間,其元素具有一定秩序的關係;(2)不同的文化在融合之前,一定經過一番結構的組合;(3)由各種文化特質而形成文化模式。
文化批判的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立「文化批判的人類學」理論的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的重要學者馬庫色(Herbert Marcuse)。他從文化批判的觀點探討人類學,認為人與文化有密切的關係,人類學是研究人的學問,而文化的發展也會影響人,有關文化的理論自然也會影響人類學的理論。因此人對於文化吸收,要經過批判以後才作選擇。
  馬庫色的「文化批判的人類學」理論,受到同門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的批判人類學理論的影響,即以批判理論的形式,批判人類學,主張人的知識之增加是教育的目的。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