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身知曉、明白。《三國演義》第九回:「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自知罪大。」《老殘遊記》第二回:「話說老殘在漁船上被眾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萬無生理,只好閉著眼睛,聽他怎樣。」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必須親身經歷,才能真切的體會事理。如:「讀書滋味如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自我體會方能領略。」
自知之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老子》第三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指能清楚的了解自身的能力、優缺點,即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宋.蘇軾〈與葉進叔書〉:「僕聞有自知之明者,乃所以知人。」
自知者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知者明與知人者智相對,見於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認為能察言觀色,認識別人的才分性情、賢愚善惡,可說是有智慧的人;不過唯有能深自內省、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有明德的人。這裡的 「自知」與 「知人」相對 ,「明」與「智」相對。自知在老子看來,是靠內省的工夫,保持內心清明;知人則靠觀察入微,出於對「外物」的認識。人們通常明智合用形容人有正確、精到的認識與判斷能力;然而在老子學說裡,明與智的意義卻頗有不同。「明」是指內在清明常明的美德,「智」是指分別計量、聰明外露的智巧。於是倘若聰明才智加上私心私欲,便可能趨於計較謀算、虛偽狡詐。所謂「智慧出,有大偽」,心機智巧使人矯...
冷暖自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水的冷暖,飲用者自己才知道。語本《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二:「如飲水者,冷熱自知,尚不可為不飲人說,況如來境耶?」佛教禪宗比喻證悟的境界,不可言傳。《景德傳燈錄.卷四.袁州蒙山道明禪師》:「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後引喻對道理體會的深淺,全在自己本身的體驗。宋.蘇軾〈韓退之孟郊墓銘云以昌其詩舉此問王定國當昌其身耶抑昌其詩也來詩下語未契作此答之〉詩:「吾言豈須多,冷暖子自知。」
自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己沒覺察到。如:「權力早已腐化他原本純潔的心靈,不自知的將自己推向毀滅的邊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招待、禮遇。如:「知客」。
主持。如:「知縣」。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身。如:「自己」、「自身」、「自我」、「自個兒」、「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從、由。如:「自此」、「自從」、「自古至今」、「自小到大」。
當然。如:「自然」、「自不待言」、「自屬有效」。
主動的。如:「自覺」、「自願」、「自動」、「自發」。
起源的地方。如:「其來有自」。
蚍蜉撼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例句6 參考資料 解釋蚍蜉,一種大螞蟻。撼,搖晃。螞蟻企圖搖晃大樹。比喻自不量力。 出處唐 韓愈 <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自不量力」 故事 補充(1)相似詞:螳臂擋車、班門弄斧(2)反異詞:量力而行、自知之明 例句憑你這種不純熟的實力,還想和奧運選手同臺較量,簡直是蚍蜉撼樹。 參考資料金淵博、曾鴻儒合編<多功能成語典>,p,234,金安文教機構
耳濡目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宋.朱熹〈與汪尚書書〉:「明公未為政於天下,而天下之士已知明公之心。爭誦其書,以求速化。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