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居安思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拼音︰jū yì sī wéi釋義︰猶「居安思危」。見「居安思危」條。 01.《晉書.卷五五.夏湛列傳》:「且古之君子,不知士,則不明不安。是以居逸而思危,對食而肴乾。」 參考詞語︰居安慮危注音︰ㄐㄩ ㄢ ㄌㄩˋ ㄨㄟˊ漢語拼音︰jū ān lǜ wéi釋義︰慮,思慮。「居安慮危」同「居安思危」。見「居安思危」條。 01.《宋書.卷七九.文五王列傳.竟陵王誕》:「今雖先天不逮,動干休慶,龍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慮危,不可不懼。」 02.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二》:「自古帝王居安慮危,處治思亂,今天下初定,豈可遽以為安而忘警戒!」 參考詞語︰處安思危注音︰ㄔㄨˇ ㄢ ㄙ ㄨㄟˊ漢語...
同舟共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同心協力,共圖解救,戰勝困難。參見「同舟而濟」條。《三國志.卷二八.魏書.毋丘儉傳》裴松之注引〈文欽與郭淮書〉曰:「夫當仁不讓,況救君之難,度道遠艱,故不果期要耳。然同舟共濟,安危勢同,福痛已連,非言飾所解,自公所明也。」
惴惴不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詩經.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1>?子車奄息2>。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3>,惴惴4>其慄5>。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注解〕 (1) 穆公:秦穆公,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生卒年不詳。周襄王時伐西戎,開地千里,襄王命為西方諸之伯,遂霸西戎。在位三十九年。諡穆。春秋五霸之一。 (2) 子車奄息:人名,「子車」為姓氏。生卒年不詳,為春秋秦穆公時的賢臣。 (3) 穴:墓穴。 (4) 惴惴:音ㄓㄨㄟˋ ㄓㄨㄟˋ,恐懼的樣子。 (5) 慄:音ㄌ|ˋ,因恐懼而發抖。 ◎2《詩經.小雅.小宛》溫溫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臨于谷。戰戰兢兢,...
裹足不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范雎,戰國時魏人。他本是魏國須賈的門客,曾替魏昭王出使齊國,卻被懷疑與齊國私通,回國後,差點被魏相打死。後來范雎逃到秦國,寫了一封信給秦王,說有要緊的事求見。當時秦國的實權操在秦昭王母宣太后及宰相穰的手上,秦王一直沒有時間接見范雎。後來終於有一天秦王召見范雎,向范雎求教,但范雎總是恭敬地應諾,卻什麼話都沒有說。秦王以為范雎不肯教導,范雎謝罪說:「臣想建言的都是匡助君王的大事,但不知秦王您的心意如何,所以您三次問臣,臣才都沒有回答。臣並不是不敢說,就算臣說了明天就得死,臣也不怕,只要對國家能有所幫助,就是臣最大的光榮。臣怕的是,臣死了以後,天下的人看到臣盡忠而被殺,會因此十分畏懼而不敢進言。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國名。周時所分封的諸國,姜姓,後滅於楚。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許昌縣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尊敬、尊重。《左傳.僖公七年》:「且夫合諸,以崇德也。」《禮記.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名:(1)周代姬姓諸國,故址在今大陸地區河北、遼寧及韓國北部。為戰國七雄之一,後為秦所滅。(2)東晉時鮮卑慕容氏稱帝,國號燕,分為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燕。
岌岌可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岌岌,是危險的樣子,如《孟子.萬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便是形容天下的情勢已經十分危急。管仲(?∼西元前644)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相傳他著有《管子》一書,內容包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陰陽家、雜家等言論,無所不有。在〈小問〉篇中,桓公問管仲,想要壓伏人民,應該如何做?管仲回答︰「身為一個國君,不應該想要勝服於民,因為勝民之道並非天下之王道。如果想要壓伏人民,那麼只要用嚴刑峻法,人民自然就會被壓伏了。但是這樣只能讓國家暫時安定,卻無法維持長久。」因此管仲認為採勝民之道的結果,將是「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願望。如:「稱心如意」。《呂氏春秋.仲冬紀.長見》:「申伯善持養吾意,吾所欲,則先我為之。」
1.懷疑。《韓非子.存韓》:「為計而使諸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漢書.卷四七.文三王傳.梁孝王劉武傳》:「於是天子意梁,逐賊,果梁使之。」
金科玉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金科玉律」原作「金科玉條」。揚雄是西漢後期的重要文人,口吃不善言談,以文章名世。揚雄的學術成就,自古以來頗多爭議。張衡稱讚他「妙極道術」,張子甚至尊為「西道孔子」;朱熹則認為他「拙底工夫」,只會模仿。其中〈劇秦美新〉一文,更是遭到許多人的大加貶斥,認為揚雄為了自身的利益,阿諛美化王莽的新政;但也有人認為,揚雄是藉著秦朝滅亡的例子來諷諫王莽。兩面評價,可謂針鋒相對。在〈劇秦美新〉中,揚雄讚美了王莽能夠效法上古堯、舜、商、周的美好制度,訂定了完善嚴密的法令,因此得到上天降下的種種祥瑞,恩澤遍及全民。後來「金科玉律」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出現「金科玉律」的書證如五代十國前蜀....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