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349.84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式語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一組用來撰寫式,而且具有特定意義的字組,以及用來管理這些字組的特定法則,共同組成完整的式語言。
橢圓型偏微分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般的二階偏微分方(擬線性)可以寫為:
  
  一個分類的方法是依據特徵值的性質,將上述方式分為橢圓方式、拋物線方式與雙曲線方式:
  1. 橢圓型偏微分方式,b2-4ac<0,無實數特徵值;
  2. 拋物線型偏微分方式,b2-4ac=0,有兩相同實數特徵值;
  3. 雙曲線型偏微分方式,b2-4ac>0,有兩相異實數特徵值。
  例如一個二維穩態熱傳導方式,形成 Laplace 方式或 Poisson 方式:
  
  故屬橢圓型偏微分方式。
  上述分類的名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兩音的高低關係或兩音之間的音高差距。為英語interval的意譯。以度為計算單位,如C至D為大二度音,C至E為大三度音等。
明代朱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代朱學派初期為顯學,中葉後漸為陸王學派所掩蓋。理學興起於北宋,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惟、朱理學直到朱熹去世之後始開禁,至元代將、朱之經傳、集注列為科舉之式,乃成官學,而居於獨尊的地位,則是明朝建立以後的發展。
  明初,劉基、宋濂等崇尚、朱之學,以孔、孟之書為經典,以、朱注解為圭臬。永樂年間,以、朱為標準 ,彙輯經傳、集注編成〔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等書,詔頒學宮,統一思想,、朱理學乃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初明學者,如劉基、宋濂、曹端、薛瑄、吳與弼等皆朱子門人之支流餘裔,承接朱子格物致知工夫,為學著重「多學而識」,寓約禮於博文。師承有自...
建構主義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構主義的起源是多學科的,含有語言學、心理學、科學、社會學或哲學。此派的中心思想在於,知識是個體身處於一種社會情境下,對於人類行為、社會體制的主動建構結果。這種知識觀塑造了該學派的獨特性,對於客觀知識與真理存在的論點也帶來很大的挑戰。
  建構主義的知識論對學校知識與教導內容(課)也有影響。知識的客觀性與事實性喪失傳統的優勢地位,而為另一種觀點取代;個人的學習舉足輕重,如同柏格耳(P. Berger)與陸克曼(T. Luckmann, 1967)所言,在一種「實體的建構」下,教學不再是客觀、文化認可的知識體傳遞,而比較像是一種協助個體自我建構、自我解釋的過,亦即從精熟知識內容...
相關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關課是合併兩個或兩個以上有關的科目,但各科目仍維持其原來的獨立狀態,不打破科目的界限,僅透過學科的聯絡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經驗更完整。相關課旨在彌補學科課各科分立且封閉的狀態,增強學科之間的聯繫,使各科目之間互相聯絡,但並不破壞各學科的領域界限,若能透過教學而互相補充,則各科內容由於彼此有了關係,學生的學習將更具有意義,可增強該主題的學習效果。
  相關課的設計方式分為四種:
  1.同類性質的科目相互配合。例如公民、歷史、地理這三科,都是以研究人類生活的環境和方式為主要重心,可將這三科中有關的教材加以配合,形成相關課,使學生能對於人類生活的脈絡因果得到較完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方向的去或回。如:「單機票」。
台灣社會科的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灣的教育界深受此一世界課改革趨勢的影響,乃於一九九七年成立「國民中小學課發展專案小組」目前有許多專家學者、社會人士及教育實務工作者正分工合作推動課綱要修訂,此一運動又名九年一貫新課改革。台灣地區的教育改革,最早可追溯到民間對教育改革的推動與努力;第一波教育改革重點為理念的衝擊,四一○教改聯盟是...
現象學與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象學屬於一種哲學的方法論,主要倡導人物是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胡塞爾運用現象學一詞來指稱一種理想意義的科學(描述人們如何經驗世界),也常被人與存在主義相提並論;如果想要追求一種對現象學的單一解釋或定義,結果可能會讓人失望。胡塞爾的追隨者如海德格(M. Heidegger)、嘉達美(H.G. Gadamer)等人更把經驗的性質回歸到現存世界(而非工具或概念世界),把概念世界當做一種由現有、實體及暫時經驗賦與意義的表達;現象學者強調生活世界的意義,也強調經驗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對話關係,以期追尋並發掘深層的社會結構及內外在生活世界的廣泛聯結。
 ...
資訊搜尋歷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訊搜尋歷是Carol Collier Kuhlthau歷經20年之長期研究所發展出的模式,其概念框架之基礎主要來自於1983年對中等學校學生的質性個案研究結果,隨後於1989年將此模式應用於多元的圖書館使用者,2001年則應用於個案研究,在此期間Kuhlthau持續採用量化和縱向方法進行此模式的驗證和精煉。而這一系列研究的參與者皆有著真實任務,並於圖書館和資訊系統中進行廣泛的資訊尋求。在資訊搜尋歷的模式中,從使用者觀點其考量的選擇順序可能是以四種標準作為基礎,使用者對於這些標準的相關性判斷,有助於我們理解其資訊尋求歷中的情境:(1)任務(task):關注於個人所需完成的任務...
Kuhlthau, C. C. (2005). Kuhlthau's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In K. E.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p. 230-234). NJ: Information Today.Kuhlthau, C. C. (2004). Seeking meaning: A proces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Westport, CT: Libra...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