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害理傷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大哭,倒地而滅。孫駭絕,猶疑為夢。喚從人共視之,衣履宛然。大異不解。即刻趣裝,星馳而歸。既聞兒死妾,撫膺大悲。語侵婦,婦反脣相稽。孫忿,出白刃;婢嫗遮救,不得近,遙擲之。刀脊中額,額破血流,披髮嗥叫而出,將以奔告其家。孫捉還,杖撻無數,衣皆若縷,傷痛不可轉側。孫命舁諸房中護養之,將待其瘥而後出之。婦兄弟聞之,怒,率多騎登門;孫亦集健僕械禦之。兩相叫罵,竟日始散。王未快意1>,訟2>之。孫捍衛入城,自詣3>質審,訴婦惡狀。宰4>不能屈,送廣文5>懲戒以悅王。廣文朱先生,世家子,剛正不阿6>。廉7>得情,怒曰:「堂上公以我為天下之齷齪8>教官,勒索傷天害理之錢,以吮人癰痔9>者耶!此等乞丐相,...
循次而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乘不測之舟,入無人之地,以相從問文章為事。身勤而事左,辭重而請約,非計之得也。雖使古之君子,積道藏德其光而不曜,膠其口而不傳者,遇足下之請懇懇,猶將倒廩傾囷,羅列而進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愛於左右哉! 〔注解〕 (1) 有司:指官吏。古時設官分職,職有專司,故稱為「有司」。 (2) 盈尺:長滿一尺,比喻不長。 (3) 甲科:唐代考試科目名。唐初明經有甲、乙、丙、丁四科,唐宋進士分甲、乙科。
道合志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志同道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論衡》是漢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說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風順,要有好時機,遇到一個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潔,不保證能夠當官。王充列舉虞舜、許由二人,都是唐堯時的聖人,但虞舜繼承帝統,許由卻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時的賢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卻餓死首陽山下。雖然都是聖者賢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異,合中有離,人的境遇不同,結果也就迥異,終究都是取決於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後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現「志同道合」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
黔驢之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黔驢技窮」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據《全唐文.卷五八五.柳宗元》引)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1>,蕩倚衝冒2>,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3>,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注解〕 (1) 狎:音ㄒ|ㄚˊ,戲弄。 (2) 蕩倚衝冒:指老虎對驢子挑釁...
分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別離、分離。唐.元稹〈別李十一〉詩:「萬里尚能來遠,一程那忍便分頭。」
神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仙鬼怪或荒謬無稽、奇異難解的事物。《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封禪》:「觀劇秦為文,影寫長卿,詭言辭,故兼包神怪。」
標新取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2>之所不得。後遂用支理。 〔注解〕 (1) 支:支(西元314∼366),字道林,世稱支公,亦曰林公,別號支硎。晉高僧,陳留人。嘗隱於餘杭山,沉思佛道。喜談玄理,善草隸,好畜鷹馬。 (2) 尋味:探索玩味。 ◎2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王本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後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與交言。須臾支退,後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因論《莊子.逍遙遊》。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披襟解帶,留...
白娘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說《白蛇傳》中的人物。本無名,後傳名為白素貞。原是千年修鍊的白蛇精,化身為女子,與許宣(或名許仙)結下姻緣,最後被金山寺僧法海鎮壓在雷峰塔下。此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而後有「報恩」、「盜草」、「水鬥」、「斷橋」和「法海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加入,顯示出白娘子個性善良,用情深摯。也稱為「白蛇」。
郁離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明劉基撰。基仕元不得志,青田山中,著此;離為火,文明之象,命名取文明郁郁之意。
眾望攸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眾望所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隴右,以保雅操。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拒不接受,於是結怨。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