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七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北斗七星。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述夫帝車南指,七曜於中階。」
膽氣橫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老氣橫秋」之典源,提供參考。 ※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1>文〉(據《文選.卷四三.書下》引)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學東魯,習隱南郭。偶吹草堂,濫巾北岳。誘我松桂,欺我雲壑。雖假容於江皋,乃纓情於好爵。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2>,拉許由3>。傲百氏,薎4>王侯。風情張日5>,霜氣橫秋6>。或歎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遊。談空空於釋部,覈玄玄於道流。務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 〔注解〕 (1) 移:一種類似文告的文體,用來表彰移風易俗的想法。 (2) 巢父:相傳為唐堯時的高士,山居而不營世利,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稱為「巢父」。 (3) 許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詳。...
大敗虧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了大敗仗。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某見唐元帥大敗虧輸,忙差尉遲恭接應唐元帥去了。」《喻世明言.卷六.葛令公生遣弄珠兒》:「李存璋唐朝名將,這一陣,殺得大敗虧輸,望風而。」
棄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丟棄鎧甲。指戰敗逃走。《三國志.卷一三.魏書.王朗傳》:「魚生於淵而亢於屋,介鱗之物失其所也。邊將其殆有棄甲之變乎?」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戎狄棄甲而遠,朝廷高枕而不虞,是豈負大丈夫生平之志願哉!」
志同心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志同道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論衡》是漢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說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風順,要有好時機,遇到一個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潔,不保證能夠當官。王充列舉虞舜、許由二人,都是唐堯時的聖人,但虞舜繼承帝統,許由卻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時的賢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卻餓死首陽山下。雖然都是聖者賢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異,合中有離,人的境遇不同,結果也就迥異,終究都是取決於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後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現「志同道合」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
憤世疾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有一個姓談的書生寫了一篇〈崔山君傳〉,對不合理的社會現狀,表達了憤恨,以及憎恨邪惡的勢力,似有著隱的決心。而這個部分讓他覺得一般人很少能夠不與禽獸異物相同,而將人類應有的性情發揮到極致的。韓愈對人生所抱持的態度是屬於入世的,因為遵行儒家思想,對於社會應當貢獻己力,而非佛老那種出世、無為的消極生活態度。後來「憤世嫉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痛恨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變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化身形。《太平廣記.卷三六八.虢國夫人》:「忽一日,自不覺變身為猿。我父懼而棄我,所以被此僧收養,而至於夫人宅。」《三國演義》第六八回:「地能穿山透石;人能雲游四海,藏形變身,飛劍擲刀,取人首級。」
志合意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志同道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論衡》是漢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說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風順,要有好時機,遇到一個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潔,不保證能夠當官。王充列舉虞舜、許由二人,都是唐堯時的聖人,但虞舜繼承帝統,許由卻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時的賢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卻餓死首陽山下。雖然都是聖者賢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異,合中有離,人的境遇不同,結果也就迥異,終究都是取決於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後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現「志同道合」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
不忍戴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恥與仇人居住在同一處。見「不共戴天」條。01.《太平廣記.卷四九二.靈應傳》:「妾家世會稽之鄮縣,……其後世遭世不造,瞰室貽災,五百人皆遭庾氏焚炙之禍。纂紹幾絕,不忍戴天,潛幽巖,沈冤莫雪。」 
鄉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住在鄉下的人。《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傳.孟嘗傳》:「嘗既不得進,乃載鄉民船夜去。」《儒林外史》第一回:「一個堂堂縣令,屈尊去拜一個鄉民,惹得衙役們笑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