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35.55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耍動、揮動。如:「舞劍」、「手舞足蹈」。《禮記.樂記》:「嗟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自命不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乃強就道。夜夢人告之云:「前途有人能愈君疾,宜苦求之。」臨去,贈以詩,有「江邊柳下三弄笛,拋向江心莫息」之句。明日途次,果見道士坐柳下,因便叩請。道士笑曰:「子誤矣,我何能療病?請為三弄可也。」因出笛吹之。公觸所夢,拜求益切,且傾囊獻之。道士接金,擲諸江流。公以所來不易,啞然驚惜。道士曰:「君未能恝然耶?金在江邊,請自取之。」公詣視果然。又益奇之,呼為仙。道士漫指曰:「我非仙,彼處仙人來矣。」賺公回顧,力拍其項曰:「俗哉!」公受拍,張吻作聲,喉中嘔出一物,墮地堛然,俯而破之,赤絲中裹飯猶存,病若失。回視道士已杳。 〔注解〕 (1) 微時:微賤的時候,指尚未顯貴時。
手舞足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朝廷樂章,分為風、雅、頌三大類。今日留傳的《詩經》序文,有大序、小序之分,大序置於十五國風之前,論述詩歌的產生、功能及體制等;小序則置於各詩篇首,說明各詩的主旨及背景。大序說:詩,是志趣的表現。當心中的志趣用語言抒發出來,便成為詩。但如果內心情感激動到用語言表達還覺得不足時,就會發出息的聲音;當發出息聲仍覺不足時,便會以吟詠的方式來抒發;以吟詠的方式猶感不足時,便會不知不覺地揮手舉足,舞動跳躍起來。後來「手舞足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亦用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之乎者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之、乎、者、也為文言文中常用的四個語助詞。故以之乎者也指讀書人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敦煌零拾.俚曲三種.歎五更》:「之乎者也都不識,如今嗟始悲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驚、疑怪的意思。《玉篇.口部》:「吁,疑怪之辭,驚語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吁!漢帝之德,侯其褘而。」唐.韓愈〈進學解〉:「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
息。如:「長吁短」。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五六:「獻君君按劍,懷寶空長吁。」宋.劉宰〈野犬行〉:「過者且勿,聞者且莫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感、驚訝等語氣。如:「吔!你這麼做,真叫人吃驚!」
探囊取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熙載盡斥諸妓,單車上道,煜喜留之,復其位。已而諸妓稍稍復還,煜曰:「吾無如之何矣!」是歲,熙載卒,煜曰:「吾終不得熙載為相也。」欲以平章事贈之,問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對曰:「昔劉穆之贈開府儀同三司。」遂贈熙載平章事。熙載,北海將家子也,初與李穀相善。明宗時,熙載1>南奔吳2>,穀3>送至正陽,酒酣臨訣,熙載謂穀曰:「江左用吾為相,當長驅以定中原。」穀曰:「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及周師之征淮也,命穀為將,以取淮南,而熙載不能有所為也。 〔注解〕 (1) 熙載:韓熙載(西元902∼970),字叔言,五代時濰州北海人。工文章書畫。初與李穀相善,後因父韓光嗣因事坐誅,出奔到江南,後為南...
風燭殘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燭殘年」係由「風燭」及「殘年」二語詞組合而成。 「風燭」即「風中之燭」,意指燈燭在風中搖晃,隨時都有可能被吹滅,比喻身體孱弱,生命即將消逝。 「風燭」一詞見於古辭〈怨詩行〉,此詩內容為感人的生命脆弱而短暫,隨時光流轉,頃刻間就如風中的燭火,岌岌可危。 「殘年」則見於《列子.湯問》中一則愚公移山的故事。相傳太行、王屋兩山本在河南、漢水之間,愚公住在兩山之北,兩座大山的阻擋使他出入非常不便。高齡九十的他,於是率領著家人,一鏟一鏟地想把山鏟平。住在附近的智叟看了,笑著阻止他說:「你真傻啊!你以為自己還能活多久?別說把山剷平,我看你連稍微毀損它的能力都沒有。」愚公聽了並不為所動,仍是繼續堅持下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表示感的語氣。多用於文言文中。相當於「啊」、「吧」。漢.武帝〈詔賢良〉:「未知所濟,猗歟!偉歟!」宋.蘇軾〈留侯論〉:「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倒屣相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倒屣相迎」原作「倒屣迎之」。東漢獻帝時,左中郎將蔡邕博學多聞,很受朝廷器重,家裡經常高朋滿座。有一天,蔡邕的僕人通報王粲來訪。蔡邕迫不及待地出迎,竟然把鞋子穿倒了。當時眾賓客皆訝異是什麼人物會讓蔡邕如此匆忙?原來竟是個年幼瘦弱的王粲,滿屋子的人都覺得驚異。蔡邕說:「這位是王府公子,天賦異秉,我自不如,我家收藏的書籍文章,當全部由他來傳承。」後來「倒屣相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熱情迎接賓客。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