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271 ms
共 11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愁不安。通「悒」。《楚辭.屈原.離騷》:「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
|
赴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1>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戰則為人禽,屯則卒積死。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戍」。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後入閭,取其左。發之不順,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為之也。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2>,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3>以富家室,故能使其眾蒙矢石4>,赴湯5>火,視死如生。今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亡銖...
|
脫穎而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脫穎而出」原作「穎脫而出」。據《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載,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請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門下食客挑選出二十個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選出十九個,剩下的都不符合條件。這時,有一個名叫毛遂的人,主動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請求加入前往楚國的行列。平原君問:「你在我門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說:「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裡的錐子一樣,立刻就會顯露出鋒利的錐尖。而你在我門下三年了,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麼表現,你還是留下吧!」毛遂說:「我現在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裡,如果早點有這樣...
|
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使清淨、乾淨。同「潔」。如:「自絜」。《詩經.小雅.楚茨》:「絜爾牛羊,以往烝嘗。」《國語.越語上》:「絜其居,美其服。」
|
落井下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洽,發誓要與對方同生共死。一旦朋友有了危難卻又翻臉不認人。見到朋友掉到陷阱裡,不但不救他,反而把他更往下推,還向他丟石頭。這種惡劣的行徑,是連禽獸都不會去做的,而他們反而沾沾自喜,慶幸自己沒有跟朋友一樣落難。這些人如果聽到柳宗元的事蹟,應該要感到慚愧才對。後來「落井下石」這句成語,就從韓愈為好友柳宗元所寫墓誌銘中「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演變而出,比喻乘人危難時,加以陷害。
|
負荊請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背著荊條,前往對方居所自請責罰。典出《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後用「負荊請罪」比喻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和原諒。
△「刎頸之交」
|
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由下往上或往外透出、發散。如:「冒煙」、「冒氣」、「冒汗」。
|
紙上談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人,生卒年不詳。趙惠王時,秦昭襄王欲以十五城池,易換趙國的和氏璧,相如懷璧前往,見秦王無償城的誠意,乃完璧歸趙。後來在秦、趙澠池之會,智辯秦王,使趙王免於屈辱,遂封為上卿。
(6) 病篤:病勢沉重。
(7) 廉頗:戰國時趙國人,生卒不詳。為趙之名將,屢敗齊、魏等國。長平之戰,堅壁自守,秦懼不敢加兵,後趙王受秦反間計,以趙括代之,趙遂大敗。
(8) 固壁不戰:堅守壁壘,不出兵交戰。
(9) 數:音ㄕㄨㄛˋ,屢次。
(10) 趙王:此指趙國國君趙孝成王。
(11) 閒:通「間」,謠言。
(12) 趙括:戰國時趙國人,生卒年不詳。趙國大將軍趙奢之子。
(13...
|
疊床架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屋下架屋」、「床上施床」是南北朝、隋唐時習慣用語,比喻沒有必要的重複累贅。例如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記載,庾仲初作的〈揚都賦〉得到庾亮大力讚揚,一時之間人人競相抄寫,都城紙價因此大漲。謝安就說「此是屋下架屋耳」,意思是重複模仿,沒有創新。又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斅,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意指從魏、晉以來,人們寫就的各家言論,往往事物或事情的道理重複,彼此相互模仿,就像在房屋之下架設房屋,床上加床,重複而沒有創見。後來「疊床架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重複累贅。
|
名落孫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吳人孫山應試,考中最後一名,與其同往的鄉人兒子落選。回鄉後,鄉人問兒子考中沒有,孫山回答:「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見宋.范公偁《過庭錄》。後比喻考試不中。《官場現形記》第五四回:「等到出榜,名落孫山,心上好不懊惱。」
|
![]() |
貓頭鷹博士